“人工林生产力形成的结构与环境效应”项目启动

中国绿色时报
2016-12-12
阅读次数:2578
阅读字体 【

  2016年度首批“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重点专项近期相继启动,由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牵头的“人工林生产力形成的结构与环境效应”项目位列其中。

  项目以杉木、马尾松、桉树、落叶松、杨树等我国人工林五大树种为主要研究对象,适当考虑北方主要树种油松以及珍贵树种水曲柳、降香黄檀等。项目将系统揭示主要速生用材树种及珍贵用材树种生产力形成与分配的生理及环境控制机制,明晰物质循环主要过程及其对结构与环境的响应与适应规律,阐明经营管理措施对人工林地力维持的影响机制;解析人工林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及生产功能与主要生态功能的协同发展途径、区域结构优化机制,并提出调控对策。

  项目还将重点解决生产力维持与提升的林分结构效应及其量化方法和稳定性维持机制;生产力形成过程中,地上地下生态学过程及其耦合协同效应与产物分配调控机理;林分、景观和区域尺度木材生产与生态功能权衡和协同关系与结构优化策略等重要科学问题。

  项目聚集了我国20余个有关人工林生产力及相关领域的主要力量和最强团队。项目负责人、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所长肖文发介绍,与以往类似研究相比,此项目具有3个显著特点。一是同时考虑林分空间和非空间结构,创立人工林结构量化分析方法体系,构建人工林高效培育结构化经营理论基础。建立生态系统和区域尺度人工林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的量化关系,以及双赢的结构与环境策略;创新人工林结构调整与空间配置及其模拟方法,阐释木材生产与其他生态功能的权衡机制。二是从个体、林分和生态系统3个水平,同步研究生产力形成的关键生理生态学过程,消除不同树种的年龄效应和气候差异;揭示人工林生产力的形成机制,探索人工林生产力对立地条件变化的响应机制。三是创新研究叶冠层与根冠层的协同效应,构建以水分、养分与光能利用效率和产物分配关键过程参数为重点的生产力形成机制与体系;揭示经营、环境变化与土壤生物功能群和地力维持与提升的关系,实现人工林生态学方法和理论的创新。

  通过项目实施,将建立和完善人工林实验基地条件,形成10-15个可供我国人工林结构与功能规律及其调控研究的长期固定实验基地。


广西、广东、江西、福建、云南、贵州、湖南、上海、贵州、江苏、浙江、北京、甘肃、安徽、陕西、四川、天津、湖北、辽宁、吉林、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海南

杭迺懿  1348110971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2355746054




 

     

 
 
Copyright © 2000-2012 Sinoinfo Ecommerc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西华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 桂ICP备15007906号-11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299号
电话:0771-5553301    传真:0771-5553302
网址:www.rosin-china.com    邮箱:rosin@rosi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