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晴。初冬的太阳,照射在首都北京上空。这是一个寻常冬日,又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
就在当天,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调整政策,采取十项措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中央为什么要调整政策?当各大媒体纷纷以显著位置披露此消息时,有人感到突然,甚至有些不解。
为何调整政策?答案在八个字:非调不可,势在必行。
列位晓得,一国经济运行,须保持发展速度,譬之于骑自行车,骑得太快太猛,难以驾驭,固然不行,但速度太慢,甚至停顿下来,也要出大问题。经济发展动力,来源无非三项,一曰投资,二曰消费,三曰出口。三管齐下,一起发力,经济之车,方能又好又快,奔跑起来。
近段日子,国际风云突变,金融风暴,汹汹而来,欧美诸国经济屡屡受挫,元气大伤。如此局面,对于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外贸依存度越来越高的中国,必然形成强大冲击。直接后果是出口锐减,外贸企业开工不足,三力之中,减了一力,经济发展,必然大受影响。
问题严重还在于,世界经济前景不妙,不但累及出口,对投资也会产生影响,尤其是外向型经济投资,即那些与外贸出口关联度大的投资,也会放慢步伐,甚至停工观望。三力之中,再减一力。
面对如此局势,如不及时调整,发展速度,必然骤降,又好又快,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所以我们说,非调不可,势在必行。
中央此番调整,目标十分明确,细看十项措施,大抵分为四类:
其一,加大投资(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灾后重建等前七项)。
其二,增加收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等第八项)。
其三,减少税收(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等第九项)。
其四,放松信贷(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等第十项)。
十项措施,落到实处,“投资”必然大增,“消费”也会上来,二力相加,可将“出口”下降大体抵消,甚至总体力度还会稍有增强。
论及于此,有人又会问了,加大投资,需要花钱,且是几千亿上万亿的大支出,国家有这个财力吗?钱不够怎么办?
此一问题,也好回答。首先,国家具备相当财力,可以支持投资。即使一时不够,还可借钱来花。向谁借呢?向银行、企业和老百姓借嘛。换句话说,国家可以发行国债,增大赤字,以保增长。
记得十年前,亚洲发生金融危机,我国也曾将“从紧的财政政策”改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内需保增长。何谓积极的财政政策?经济学家以两句话加以解释。
一句叫做:百姓不买政府买。
一句叫做:现在不买将来买。
两句通俗语言,把消费与投资,支出与赤字的关系,说得清清楚楚。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运行平稳,GDP增速达9.9%。进入四季度才三十多天,中央即及时调整政策,应对危机,实乃未雨绸缪高瞻远瞩之举。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此番调整,“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可以预见,正平稳运行的中国经济列车,将会顶着源于华尔街的这场急风暴雨,又好又快,继续前行。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石川人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