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松脂资源十分丰富,以马尾松和引种的湿地松(即美国松)、加勒比松为主。其中马尾松发展最快,遍布梧州各县,主要产地是苍梧、藤县、岑溪等县。
20世纪70年代,梧州引种湿地松,至1995年有林面积2.19万公顷,分布在岑溪、藤县、苍梧、贺县等县。至1996年梧州地区7个县(市)(不包括苍梧县),有松林面积共88.99万公顷,可采脂的松树3175.6万株,年产脂能力超过10万吨,是广西生产松脂最早、产量最多的地市。
20世纪40年代,在岑溪、藤县、苍梧、蒙山和昭平等县已有农民用挖孔或剥皮的方法采脂。1951年,相关部门决定以苍梧等四个县为重点地区进行采脂,梧州松脂厂迅速组织下乡工作队,分赴各县宣传采脂方法,发动农民上山采脂,并逐步向其他各县推广。1951年至1956年,松脂由农户自主经营,农民个体采脂并向供销社交售松脂,每年采脂人数在0.36万至1.99万之间,脂农人均年产松脂1吨左右。1957年至1962年,农村搞集体化,采脂由生产队管理,生产队派工派人,出工记分,采脂人员积极性不高,每年采脂人数在0.14万至3.86万之间。1958年至1962年,是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农村大量砍伐林木,松脂资源遭到破坏,松脂产量由1956年的16585吨降至1962年的3060吨。1963年至1978年,是生产队组织专业队采脂,实行固定采脂人员、固定山林,包采割株数、包产量、包质量、超产奖励,不准采割胸径20厘米以下幼树、不准剃松枝、不准剪松明子、不准砍松树作柴火的“三包一奖、二固定、四不准”管理办法,大大地调动了采脂人员的积极性,松脂产量不断提高,到1978年达56481吨。1979年以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山林分包到户,采脂由个体户进行,卖松脂收入全部归己,于是,松脂产量迅速增长,最高的是1986年、1993年,分别达到116083吨和114729吨(不包括苍梧县)。至1994年,梧州地区(不包括苍梧县)有松林62.23公顷,蓄积量2662.31万立方米,可供采脂株数2621万株,年产脂能力超过10万吨,占广西松脂产量的45%、全国的20%。
在20世纪40年代,苍梧新地、岑溪南渡、藤县藤城和金鸡已有群众用直接火土法生产松香、松节油,这是梧州采用土法生产松香松节油最早的乡镇。1946年,中国植物油料厂梧州办事处开始筹建松脂厂,解放后,建成梧州松脂厂,这是梧州最早的松脂厂。至1996年,梧州地区(包括苍梧松脂厂)已有松脂(香)厂共12家,每个县(市)都有松脂(香)厂,年生产松香能力16万吨左右,松脂(香)厂工业总产值4.39亿元(不包括苍梧松脂厂),占当年全地区工业总产值9%。梧州松脂厂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综合加工能力最强的脂松香生产厂家,其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6%。
梧州在发展松脂松香产业中,积极推广科学采脂,加强对松脂松香生产的管理,并在发展松香松节油深加工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因此,国家林业部曾两次在梧州市召开全国松脂松香学术研讨会。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梧州松香加工业已形成从原料生产、加工研制、新产品开发和销售一体化的经营能力,成为国内系列生产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林产化工生产基地。至2006年,脂松香及其深加工产品达到20多个,产品销往国内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梧州松脂厂的桂花牌松香先后三次获国家质量银质奖,岑溪松香厂、藤县松脂厂、藤县太平松脂厂、苍梧松脂厂等所生产的脂松香、松节油都先后分别获得过国家银质奖、林业部优质产品、广西名牌和广西优质产品称号。梧州的松脂松香产业已成为当地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民和地方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
2012年,梧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松脂产业发展的决定》,要求加快良种壮苗繁育基地建设,建设相对连片、规模化、标准化脂材两用林基地,鼓励林农充分利用自有林地种植良种,改造低产林,科学采脂。并提出继续扶持梧州松脂股份有限公司、梧州日成林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梧州黄埔化工有限公司、梧州荒川化工有限公司等松脂深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