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被称为“投资洼地”的林业产业,总有一个期待如渴望甘霖般强烈,那就是期盼财政投入或社会资本的更多青睐。在“去杠杆”的背景下,相比那些杠杆过多、需要做减法的产业领域,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浮出水面——
“希望能设立中央林业产业专项资金,由此撬动地方各级配套,支持产业发展。”
在4月初举办的一次全国林业产业处长培训班上,广东省的一位代表说。这也是相当一部分省市产业处处长的心声。
实际上,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林业产业的投资都在逐年加大,可为什么产业一线仍然觉得不够用?除了直接投资,怎样能让投资的杠杆效应最大化?目前的政府投资金融模式是否还能改进?在“去杠杆”的背景下,研究林业产业领域的投资杠杆显得别有意味又十分必要。
资金盘子越来越大
翻阅近5年的中国林业统计分析报告,《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发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全社会投入林业产业的资金不但金额在增加,所占林业总投资的比重也在逐年加大。
2011年,林业总投资中,用于林业产业发展的资金为522.3亿元,占林业整体投资的19.84%;到2014年,投资林业产业发展的资金为1620.03亿元,占林业总投资的比率为37.45%。并且,按照投资内容来分,林业产业发展资金仅次于用于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投资,一直位于资金大盘的第二阵营。
从地方来看,林业产业的投资呈现出专项化的发展趋势。
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吉林、福建、江西、湖北、湖南等13个省(市、区)设立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至少10个省份设立了林业产业奖补资金。
在贵州,2011年设立每年1000万的省级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到2015年已增加到3200万元;在广西,从2010年起设立每年5000万元的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16年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预计可达2600万元;在湖南,2015年共投入油茶、楠竹、林下经济等林业产业专项扶持资金5.08亿元;在山西,2016年将安排1亿元提质增效专项资金,用于50万亩经济林低产低效林改造……
从全社会来看,林业产业的资金盘子在不断加大。
财政杠杆效应明显
林业产业领域财政投资的杠杆效应是非常明显的,不仅为林业产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也激发起社会各界投资林业产业的热情。
吉林“十二五”期间,省财政投资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84亿元,聚集各类项目投资总额近百亿元。通过财政和一系列政策的扶持和带动,目前吉林省有近20个县(市、区)出台鼓励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投资政策支持资金4500多万元。江西省2015年财政投入油茶产业资金达到2亿元,带动全社会投入资金8亿元。湖北每年财政安排扶持林业产业发展补助资金3000万元,其中油用牡丹试点和竹产业专项各500万元,并且直接补贴给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和原料基地建设。湖北市场主体投资林业热情高涨,2015年市场主体造林面积占全省总造林面积的85%。湖南2015年投资产业专项扶持资金5.08亿元,争取林业企业贷款贴息项目60个,吸引工商资本79亿元投资林业。
由财政投入支撑起的产业项目正在形成示范效应。安徽省的“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辽宁省的“千万亩经济林工程”、重庆市的“万亩林、亿元钱”示范工程等,已成为区域经济绿色增长的品牌。
财政投入主要集中在产业基地建设、试点示范、技术升级、品牌培育等领域,而这些也正是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领域。“真金白银用在难点、痛点,才是用在刀刃上。”产业专家评价。
探路产业发展基金
虽然林业产业的投资在不断加大,但产业一线仍然觉得钱不够花。这首先和产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相关联,在资金投入增加的同时,林业产业的体量在增大、品类在增多,虽然钱多了,但用钱的地方更多了,各级资金投入仍然显得十分不足。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财政投资杠杆的市场化利用还很不够,钱生钱的能力还非常欠缺。
如何用有限的钱干更多的事?产业发展基金成为一个新的选择。
北京市园林局已设立了北京市果树产业发展基金,由政府出资10亿元,募集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10亿元。政府资金按5年分期到位,基金续存时间为15年,专项用于支持新发展10万亩高效节水果园、改造50万亩低效果园重点任务,与经营主体通过股权或债权模式解决融资问题。北京市园林局的有关负责人表示,这种融资机制按照“经营者自筹为主、政府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金融机构全程服务”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目前黑龙江也正迈出林业产业发展基金的第一步。黑龙江省林业厅产业处处长介绍,目前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基金由省长亲自抓,目前已接近百亿元规模。黑龙江将在4月底召开高规格的林业产业合作大会,促进基金“落地开花”。
关于国家层面的产业发展基金,业内人士建议可以借鉴农业的经验。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在2013年成立,由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各出资10亿元,总规模40亿元,并和其他金融机构合作,以投贷结合的方式,撬动约700亿的信贷资金,引导社会金融资本投向农业领域。值得借鉴的是,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将资金的无偿使用转变为一定的投资回报约束,激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进而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供给侧改革正加大马力,“三去一降一补”的改革不能一刀切,而是需要根据产业的不同情况科学合理地推进改革。林业产业投资周期长、价值潜伏期长,杠杆作用在当前的发展阶段显得格外重要。而科学利用杠杆,创新投资方式,实现杠杆效益最大化则成为林业产业当前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