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央行三年半来首降息 利率市场化“再破冰”
昨日晚间,央行突然降息并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引发了市场关于短期提振经济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破冰的双重兴奋。多名经济学家和市场分析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认为,降息意味着“稳增长”政策力度加大,而扩大利率浮动区间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积极举措,意义极为重大。
昨日19:00,央行网站宣布,自2012年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央行货币委员会前委员李稻葵当日在其微博上评论称,“放宽利率浮动空间的意义甚至大于降息”。“降息的目的是刺激贷款需求,减轻企业利息负担,预防经济增长率过快下滑,是短期调控手段,非常有必要。而放宽利率浮动空间,尤其是容许存款利率上浮10%,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这更加重要。重启改革进程,意义极为重大!”李稻葵说。
2、5月CPI或回落至3%附近 经济局部风险隐现
5月宏观经济数据将于本周末密集发布。国家统计局将在明日(6月9日)公布CPI及其他经济数据,海关总署则会在6月10日发布5月进出口情况。记者汇总多家机构预测后发现,5月CPI增速很可能继续4月下行的态势,估计为3.1%左右。而PPI同比降幅很可能也会继续扩大。
生产资料价格连跌不止,库存积压,中国局部通缩风险已现端倪。瑞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分析说,5月PMI大幅低于4月,只略高于50分界线,验证经济呈现快速下滑的趋势。产成品库存指数大幅上升,显示企业销售不畅。
“新订单指数回落至50以下,处于萎缩区间,预示未来经济活动会更加低迷。加之早前公布的4月宏观经济数据全面下滑,显示二季度经济增长或回落至7.5%以下。”沈建光表示。
3、美元兑人民币过去一月多创汇改以来最大反弹
从5月2日的1美元兑6.267元人民币的近期低点,到5月31日的1美元兑6.3355元人民币的近期高点,在过去的一个多月中,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创出一轮自2005年汇改以来最大幅度反弹。
渣打银行昨日发布报告指出,自4月中旬人民币汇率扩幅以来,新的波动中很大一部分表现在人民币中间价上。中国人民银行在4月中旬宣布,自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五扩大至百分之一。
“这是自2005年汇改以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一轮最大幅度反弹。”渣打银行东北亚区外汇、利率及信用产品交易部董事总经理冯思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二季度以来,人民币呈现明显走弱趋势,这与相对疲弱的宏观经济数据有关,更多则是源于汇率市场供求变化。
4、回良玉:将采取调整关税等系列措施扩大进口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昨日在2012APEC中国工商领导人论坛上表示,未来中国将采取调整关税、融资支持和通关便利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扩大进口,并继续鼓励外资进入现代产业体系。
回良玉表示,目前亚太经合组织拥有全球40%左右的人口,其成员GDP的总值约占全球的54%,对外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的53%,中国和亚太经合组织进一步加强合作,将有利于中国更好地应对发展挑战。具体来说,未来中国将在扩大对外开放、改善商业投资环境、维护多边贸易体系以及加强公共与私营部门合作等几个方面努力。
在改善商业投资环境方面,回良玉则表示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十年间全面履行世贸承诺,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程度显著提高,通过不断扩大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大幅度降低外资的准入门槛和大规模开展法律法规的清理和修订工作,目前中国对外开放政治的稳定性、透明度和可预见性都在不断提高。
回良玉表示,未来将继续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加大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和司法保护力度,健全市场信用体系,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继续优化公共服务和管理,为国外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