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巴“贷款换石油”一石二鸟

金融时报
2009-05-20
阅读次数:3427
阅读字体 【

  昨天,在两国元首的见证下,中国与巴西的“贷款换石油”谈判终于成交。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leo Brasileiro SA)签署了为期10年的100亿美元贷款协议。巴西国家石油公司与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签署了为期10年的原油出口协议,规定2009年向中国日出口原油15万桶,并从2010年增至20万桶。

  近来,中国已经不止一次出手此类交易。2月17日,中国同俄罗斯签订了250亿美元贷款协议和为期20年每天30万桶的原油供应协议。此外,中国与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也达成了类似协议。

  “贷款换石油”背后,中国运用外汇储备的新策略正浮出水面。其基本思路是,利用中国资本和外汇充裕的优势,由政策性银行或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出资,使用外汇储备,为其它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开发提供贷款(如油田开采,输油管道建设),中国获得按一定价格购买相关项目的石油产出的权利,作为投资回报。

  对拥有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来说,“贷款换石油”可算一招好棋。首先,这有利于中国满足自身的能源需求,同时分散外汇储备的贬值风险。

  中国的外汇储备中,包括7680亿美国国债,还有大量其它美元资产。美国为了走出经济衰退,白宫继续增加财政赤字,美联储为了帮助银行摆脱困境也向市场投放了大量货币,这损害了美元的长期价值。

  国际金融危机之下,像巴西国家石油公司这样的企业从欧美银行融资的难度增加,而油田前期勘探和开发又需要大量的资本支出;另一方面,因为需求下降,原油已经是买方市场,国际油价自去年高点回落了三分之二。

  中国的“贷款换石油”,相当于以一个比较优惠的条件将外汇储备转化为石油储备(存在巴西的油田里)。一旦需求回暖,原油价格随通胀回升,中国的投资就将获利,即使油价不上涨,中国利用资金充裕的优势,锁定长期原油供应,也有利于能源安全。中国对力拓等矿业公司股权的投资,也符合这一思路。

  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角度看,这些交易还有另外的好处——减少国际贸易对美元的依赖,可谓“一石二鸟”。中国在伦敦G20峰会前夕高调提出改革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国主张通过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实现这一目标,但是改革IMF好比一场耗时良久的阵地战——5000亿美元的增资方案至今没有下文,提高中国的表决权短期也难以实现(可能要等到2011年IMF下次常规份额调整)。

  而中国同巴西、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合作,则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几个月来,中国已经同阿根廷、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等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6500亿美元。这好比在IMF改革的阵地战外,开辟了一系列游击战场,挑战美元的主导地位。

  巴西总统卢拉此次访华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促成两国央行行长讨论,两国在货币互换协议的基础上,在贸易中直接用双方的货币,减少对美元的依赖。目前,中国对巴西铁矿石、石油、大豆的需求增长迅猛,同时也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如果未来两国贸易中,人民币与巴西雷亚尔(Real)逐渐取代美元在定价和结算中的地位,这一模式又在金砖四国(BRIC)和其它新兴市场国家中推广的话,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不可小视。


广西、广东、江西、福建、云南、贵州、湖南、上海、贵州、江苏、浙江、北京、甘肃、安徽、陕西、四川、天津、湖北、辽宁、吉林、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海南

杭迺懿  1348110971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2355746054




 

     

 
 
Copyright © 2000-2012 Sinoinfo Ecommerc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西华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 桂ICP备15007906号-11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299号
电话:0771-5553301    传真:0771-5553302
网址:www.rosin-china.com    邮箱:rosin@rosi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