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生存压力,民营企业该如何作为?一家名为思茅区森盛林化有限责任公司的民营企业让许多同类企业侧目。
2009年上半年,森盛林化的主打产品松香市场价格大幅下挫,且公司停产3个月实施整体搬迁,身处困境,公司依然实现了就业人员增加,员工工资增加,企业效益“三增长”。截至11月底,森盛林化完成松脂收购1.22万吨,同比增长13%;支付农户松脂款7150万元,生产松香8800吨,松节油1810吨,完成工业产值6800万元,同比增长13%;销售收入7600万元,实现税收240万元,在2008年亏损50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扭亏为盈150万元;员工月平均工资由去年的940元增至1350元,同比增长35%;公司从业人员从原有的73人增加到89人。
松香市场价格大幅下挫后,不少林化企业陷入了停产、减产的窘境,森盛林化却一枝独秀,其中的窍门在哪里?记者近日走进公司寻找答案。
创新技术着眼长远
2009年3月,森盛林化公司按照普洱市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建设“中国茶城”和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要求,从思茅主城区搬迁至新规划的距思茅城区10公里处的木乃河片区的普洱工业园区,成为第一批迁入工业园区的主城区工业企业之一,并于4月初开始了新的松香生产线的试车生产。
公司的搬迁时期,正遇上来势凶猛的全球金融危机。松香价格大幅下挫,公司的生产经营举步维艰。经过慎重考量后,森盛林化毅然决定按照原计划迁入园区。“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困难面前一定要坚定发展的信心和信念;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尽快搬迁入园,启动科技含量更高的新生产线才是走出困境的上策。”面对困难,公司董事长冯昌学等一班人认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入园启动新的生产线,正是危中寻机,危中实现转机的最好时机,也是企业着眼长远,厚积薄发的关键和出路。
也正是公司决策者的信心和行动力,让企业的技术创新、增产增效走在了同行的前列。
迁入园区后,森盛林化进一步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3月入园,4月初新的松香生产线便开始试车生产,松香的深加工产品——歧化松香也于日前试车生产成功。截至目前,公司完成新科技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4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歧化松香生产线是企业与兰州石油化工合作的科技创新项目,新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松香的稳定性,使松香更便于储存,产品性能也得以改良,产品附加值由此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