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中国造船企业会有三分之一倒闭,三分之一成功转型,三分之一走出危机。”在12月2日举行的第17届中国国际海事会展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圣坤表示。
两年一届的中国国际海事会展定于12月3日在上海正式开幕。“海洋石油981”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1400客位/2000米车道客滚船、深海空间站、“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海大陆架6号”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水面无人智能平台、沿海溢油漂移预测预警系统等中国“强势产品与最新技术”将在会展期间展示。
过半船企接近“零”接单
张圣坤昨日称,“今年年初以来,国际船舶市场呈现了持续回暖的态势。”他引述英国克拉克松公司发布的国际船舶市场报告称,今年前三季度,全球新船订单总量为1307艘、3022万修正总吨,按修正总吨计,同比(较上年同期)增长62.65%。其中,中国造船企业的接单量为579艘、1168万修正总吨,按修正总吨计,同比增长83.35%,占全球订单总量的38.6%,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近日发布的统计数据也显示,1-10月份,39家重点监测的造船企业造船完工286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1.7%。承接新船订单437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28%。10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096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8%。
不过,在这“世界第一”的背后,中国有过半船企却是接近“零”接单。
张圣坤昨日表示,这也意味着,1168万修正总吨的接单量都集中在中国69家船企中,其他80多家企业则均没有斩获,有些甚至已经处于停工状态,且订单主要集中在大型船企手中,中小船企获得的订单少之又少,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航运企业已经开始大量买船。
11月27日,中远航运股份有限公司就宣布,将在黄埔造船有限公司投资建造4艘36000载重吨多用途船,每艘船价为24606万元,4艘船共98424万元。今年5月,该公司已与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达成了建造36000载重吨多用途船的意向,每艘船价格为3366万美元,4艘船共13464万美元。这8艘船的总投资额超过了18亿元。
该公司今年7月的一份新闻稿称,“从2008年至今,在新造船的同时,退役了53艘吨位小、适货性差、设备老旧的船舶,平均船龄下降到了12年,极大地优化了船队结构。”
不过,在张圣坤看来,船市回暖、订单增加,并不完全是好事情,有负面效应,“目前船价处于低点,一些造船企业处于微利或者亏本状态,不排除有人抄底去赌一把,但是如果航运业不回暖,会加速造船业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