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我国汽车出口同比增长14.5%,5月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1.2倍,1至5月汽车销量份额达到世界汽车市场的34%……多项数据表明,中国车企正加速拥抱全球市场。业内专家表示,在当前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带来的产业格局变化下,中国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快速崛起,未来需要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加强与全球“链接”步伐。
出口规模节节攀升
全球市场多点开花
凌晨一点的新疆霍尔果斯公路口岸,仍然灯火通明,一辆辆国产商品车整齐排队,等待通关后销往海外。据霍尔果斯海关统计,2024年该口岸共计出口汽车42.1万辆,与上一年度相比,增幅高达38.6%。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出口陆路通道,霍尔果斯口岸见证了我国汽车整车出口量的迅猛增长。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数据显示,5月中国汽车出口55.1万辆,环比增长6.6%,同比增长14.5%;1至5月汽车出口249万辆,同比增长7.9%。其中,5月新能源汽车出口21.2万辆,同比增长1.2倍;1至5月新能源汽车出口85.5万辆,同比增长64.6%。
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指出,当前,我国汽车行业整体运行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市场活力不断释放。“5月汽车出口增速有明显的提升,环比同比双增。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速是一大亮点,也拉动了汽车整体出口情况。”
从出口目的地来看,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指出,5月我国整车出口较去年同期增量提升的前五个国家分别是,阿联酋、墨西哥、澳大利亚、菲律宾、哈萨克斯坦。2025年中东市场成为汽车出口增量的核心市场。
“中国汽车出口正在从过去的中南美洲占比较高和东南亚以及南亚等亚洲其它地区表现较强,逐步转向目前的以中南美、中东表现相对较强的特征。尤其是在近期,中东、中南美等地区相对去年都表现相对较强。”崔东树表示。
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汽车出口量的持续增长,是内外因素共同促进的结果。
“一方面,中国品牌汽车质量与品牌建设获得进步,产品全球竞争力不断提升。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行业新车总体质量PPH(Problems Per Hundred,即每百辆新车故障数)平均数值为153,对比2023年的181出现了下降,质量表现提升。同时,‘碳达峰’背景下,全球汽车行业加速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国内外消费市场对电动汽车需求均不断增长,亚洲、拉美等地成为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增长的新引擎。”刘艳说。
本土化战略纵深推进
产业链企业协同出海
在中国汽车品牌加速走向世界的趋势之下,相关企业不局限于单纯的产品出口,也在积极推进更加全面的全球化布局。
“此前,比亚迪宣布在匈牙利设立欧洲总部,承载销售与售后、车辆认证及测试、车型本地化设计与功能开发三大核心职能。目前比亚迪位于泰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工厂均已竣工投产,位于巴西和匈牙利的生产基地也将在未来投产运行。从目前来看,海外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出口的趋势会持续向好,我们也非常期待今年的海外市场表现。”比亚迪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上汽集团也发布了海外战略3.0“Glocal战略”,即“全球+本土”的组合战略。“具体到不同的市场,上汽会推出不同的‘出海’策略。在东南亚市场,上汽将深化东盟本地化合作,筹建KD工厂;在拉美、中东、澳新市场,围绕全面Local化的战略导向,不断深耕本土;在非洲市场,以埃及、摩洛哥、南非为战略支点,以点带面,区域联动。”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说。
除了整车品牌,我国汽车产业链也正在进一步加强协同,共同推动全球汽车市场新格局的形成。
联通智网科技解决方案与交付部总经理白桦对记者表示,联通作为通信运营商,在全球多个国家有所部署,随着中国汽车品牌走向全球的步伐加快,联通智网科技也正在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与车企携手探索海外本土化战略。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智能化领域目前已经实现了全球领先,但智能化能力的落地和应用离不开通讯系统的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出海已进入深度本地化阶段,这就对于汽车产业链的携手出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白桦表示,联通智网科技在41个国家拥有本地团队,开发了服务于中国汽车企业的海外运营管理平台、通讯管理平台、云管理平台、车联网平台等,满足汽车出海特别是智能化汽车出海的定制化需求。
挑战与机遇并存
需加强多领域合作
尽管中国车企在出海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多方面多领域的合作。
白桦认为,参考其他国家的过往路径,汽车产业的全球化发展不是仅靠车企单打独斗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整条产业链的协同合作。“中国汽车是整个产业链出海的先锋。中国汽车的产业链要与车企同步出海,通过协调性的布局安排,为中国汽车在海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依托,最终实现中国汽车产业与全球的深度拥抱。”
“海外本土化布局是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对中国汽车走向全球具有多重意义。”刘艳表示,面对当前国际形势以及技术标准与合规体系差异等挑战,中国汽车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当地合作,持续推动海外本土化发展。
“除了通过技术授权、合资建厂等方式,利用当地资源,规避贸易风险,企业自身也需要深入研究目标市场认证、准入标准和法规,进行适应当地化的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积极参与国际和当地的相关标准制定和技术交流活动,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接轨,提升在全球汽车产业的话语权。”刘艳认为。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在2025全球新能源汽车合作发展(上海)论坛上指出,中国的汽车产业在海外深度本土化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对当地的经济、市场、产业等各个领域产生影响。在这种新的环境下,中国汽车产业特别是整车企业如何更好地在海外发展,是汽车产业全球合作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要利用好中国丰富的、每年数以百计的新整车车型,加上中国比较完备的、以新能源智能化为主的增量供应链,与世界汽车市场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汽车产业实现无缝链接。一方面,让中国的优势能够更好地赋能全球汽车市场和汽车产业,另一方面,让其他国家、其他地区能够快速地发展本土的汽车工业,甚至打造本土自有汽车品牌,进而实现资源互补和互利共赢。”张永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