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不干 林下生金有招
——楚雄州推进少雨干旱区林下经济发展的实践路径
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中部偏北,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年均降水量不足云南平均水平的70%。近年来,楚雄州积极破解少雨干旱条件下的林下经济发展难题,出台全国首部林下经济促进条例,以“林地承包保育”“生产整链协同”“能人品牌带动”三大模式,推进林菌、林禽、林蜂协同发展,探索了少雨干旱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
林地承包保育,菌菇山变藏金山
干旱少雨是劣势,但也造就了楚雄州野生食用菌病虫害更少、口感更鲜嫩。楚雄州以南华为代表和示范,大力推广野生菌林地承包保育,实现了改革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多赢共赢。一是承包经营,把林当“宝”护。推动集体林权家庭承包、联户承包、集体承包、企业承包,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以“公开竞价、价高者得”的方式确定山林菌菇采收权,有效防止野生菌的无序、过度采摘,既保护了森林植被,又实现了菌农的增产增收。2024年,南华县五街镇开们小组菌山承包经营收入达141.9万元,全村76户408人实现人均分红3478元。二是保育促繁,把菌当“菜”种。制定管理办法、完善村规民约,实施封山育林改善野生菌生长环境,通过覆盖农膜、调整腐殖质厚度等措施保育珍贵野生菌,有效提高野生菌产量和品质。2024年,南华县野生菌保育促繁面积达200万亩,高标准建成以松茸、块菌等为主的野生菌保育促繁科技示范基地16片8040亩。通过保育促繁,南华每亩菌山野生菌产量提高了1.2千克以上,其中松茸亩产由5至6千克增至10千克以上,最高达15千克。三是科学采收,把山当“地”耕。制定并实施松茸、牛肝菌采集方法、野生菌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松茸、牛肝菌采摘高度必须达6厘米以上,采后须留相应成熟开伞菌并恢复地表状态,最大限度保持菌塘活性、保证菌“地”肥力,实现野生菌的规范采摘、合理留种和持续利用。
生产整链协同,土山鸡变招财鸡
楚雄州充分把握晴天多、雨水少这个林下露天养殖的有利条件,以武定为示范探索林下山鸡养殖,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依托龙头联农带农。采取企业包供苗、包技术、包示范、包收购和农户出劳力、出场地的方式,带动农户养殖武定鸡。支持种植养殖企业加强合作,开发“武定壮鸡米线”“武定鸡菌汤包”等预制菜产品,共同打开市场。截至目前,龙头企业累计发放鸡苗80余万只,辐射带动武定县3万余户农户发展养殖。二是借力科技助农强农。与中国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云南省动物遗传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加强合作,研发体形健壮、繁殖力高、抗病力强、耐粗饲料、适应性广、肉质鲜美的武定鸡品种,建成武定鸡种业基地、遗传资源保种场9个,每年可培育武定鸡鸡苗600万羽。三是连接市场帮农富农。建成集收购、加工、冷藏、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永银农产品供应链基地,借助“832”平台、网络店铺、主题餐馆等扩充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实现了武定鸡从林下到桌上的链路对接。2024年,武定壮鸡主题餐馆营业额达5860万元,武定县年出栏武定壮鸡495万羽以上,产值达5亿元。四是联动金融支农惠农。加强政银企合作,开发肉牛黑山羊壮鸡活禽活畜抵押贷款及保险,帮助企业农户化解融资难、风险高难题。武定县农商行以养鸡企业27个专利权为质押物,发放首笔知识产权贷款90万元,成功把“知产”转化为资金、资本。
能人品牌带动,深山蜜变抢手蜜
楚雄北部的姚安,菖河蜂蜜制作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有发展林下经济的巨大优势。近年来,楚雄州以姚安为示范,通过能人带动、科技助力、品牌打造,将非遗变成产业。一是用土专家“蜜方”扩群。充分发挥中蜂养殖技术能手作用,通过组织蜂农观摩学习、指导高效养殖方法等,示范推广养蜂实用技术,激发群众养殖积极性。姚安县适中乡菖河村养蜂大户周绍金带动周边98户农户养殖中蜂1200余群,年产值达385万元;栋川镇养蜂大户朱云养殖中蜂770余群,是远近闻名的“蜂王”,带出200多名学艺“弟子”。二是以新技术“蜜钥”增效。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聘请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在中蜂品种选育、无公害饲养、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开展研究、指导和培训,促进林蜂养殖产学研训一体化。引进草本红花示范种植,调整优化野坝子、中草药蜜源结构,提升春季蜂蜜品质,春蜜价格由每千克70元提高到110元。三是靠好品牌“蜜码”促销。深入挖掘菖河蜂蜜“云南名牌农产品”“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老字号品牌”等品牌价值,开发土罐蜜、瓶装蜜和蜂花粉、蜂王浆等多种产品,构建线上线下销售网络,有效拓展销售量和销售渠道。2024年,姚安县蜂蜜总产值达336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