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箱箱天然香料产品发往海外,金溪正逐步“唤醒”沉睡的山林资产,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清晨的阳光洒向大地,家住金溪县旸田村的老邓扛着农具前往村东头的芳樟基地。“咔嚓”一声,他割下一把芳樟叶,指尖揉搓间,清冽的香味扑面而来。“这味儿比城里的香水纯多了!”老邓黝黑的脸上堆起笑纹,袖口还沾着几片碎叶。这片曾被他弃置荒野、任杂树疯长的林地,如今成了每月能挣2000元工钱的“香饽饽”。在金溪,107万亩的林海里蕴藏着一个芳香产业的传奇:全球每生产10瓶含有天然芳樟醇的香水,就有8瓶的原料来自这里。金溪芳香产业的崛起,还要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那把扭转乾坤的“金钥匙”说起。林海间的股权证
盛夏时节,走进秀谷镇大桥山的千亩芳樟林,浓郁的樟香扑面而来。马尾泉生态林场负责人陈卫民正弯腰查看土壤墒情。“这片林子能有今天的规模,不容易啊!”他感慨道。陈卫民所说的这片林地,有104.8亩曾因权属纠纷荒废15年。而现在人人揣着股权证,算的是分红账。“我家3020元,比去年多了200元!”村民王阿姨指着红纸上自己的名字,声音里透着喜悦。这份清单背后,是金溪县创新的“林地延包+纠纷调处”机制。多部门工作组带着“北斗卫星定位仪器”上山勘界,用3个月厘清1.6万条林权争议,最终通过村民大会表决、专家论证等程序,将集体林地收益以股权形式量化到户,达成“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解决方案。“以股权换产权,既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又盘活了闲置资源。”金溪县林业局造林绿化股负责人李雪华介绍,新模式让农户从“林地主人”转变为“产业股东”,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转变。如今,这片曾经的“纠纷林”已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致富林”,预计明年芳樟精油产业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通过林权改革,全县累计规范流转合同230余份,盘活低效林地14.37万亩,带动225家林业经营主体发展,芳樟种植面积扩大到16万亩。在左坊镇汤家村的松材线虫病疫木清理现场,几台挖掘机正有序作业。“这些病树必须砍伐,砍伐后改种芳樟就可以让荒山重获新生,”村支书邬胜华蹲在新栽的树苗旁,手里攥着一份流转合同说道,“这片465亩山场,由企业负责种苗、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农户不仅每年每亩能拿到500元固定分红,还能优先在基地务工。”
“香料之都”香溢全球
在江西爱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只见装卸机来往穿梭,工人们正将一箱箱香料产品装车发运。“金溪‘香料之都’的品牌效应和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是我们选择落户的核心考量。”该公司副总经理刘增贵介绍道。作为爱普香料集团的重要战略布局,集团不但在金溪增设了多家子公司,还将食品配料、食用香精和日化香精的80%产能都放在当地,带动了金溪香料产业的集群发展。“这箱发往德国,那边的香皂厂指定要咱们的天然樟脑。”江西思派思香料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傅厚明自豪地拿起一盒标签上印着“Made in Jinxi”的产品告诉记者,我们的天然樟脑粉和天然芳樟醇产品已占据全球60%的市场份额,远销欧美、印度等国家,居全球前列。在溪山芳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方为平正指导农户修剪技术,“矮化芳樟当年种当年收,大径材15年后卖木材,一长一短刚好互补。”据他介绍,企业给保底价,我们按标准种,去年光从樟树叶中提炼粗油,销售额就达120万。晒场上,刚收割的芳樟叶堆成小山,几位村民戴着草帽翻晒,香气飘出半里地。近年来,在江西省林科院专家指导下,金溪县创新推出“材油兼用”培育模式。该模式采用“大径材芳樟+矮化芳樟”复合经营,上层50株每亩大径材,下层440株每亩矮化芳樟,使林地综合收益提升至1650元每亩,较传统模式增长10%。香谷小镇的香道体验馆里,工作人员刘敏正演示古法蒸馏。铜锅里的芳樟叶咕嘟作响,冷凝管滴下的精油在玻璃皿里聚成。“这滴油能兑50瓶香水,”她用玻璃棒蘸起一点抹在游客手背上,“昨天一位法国客人赞叹这是‘中国的普罗旺斯气息’。”体验馆旁的芳香植物园里,上海游客周女士正和孩子辨认香樟、迷迭香。“既能看生产线,又能学香道,孩子还采了标本。”2025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主题采风活动来到金溪香谷小镇,巴拿马《金融资本报》编辑部主任希特勒·西加鲁伊斯塔将自己调制的香水命名为“抚州记忆”,“我要把这份独特的中国味道带回家乡。”“我们以香文化为核心,打造了香道体验馆、芳香植物园等20余个文旅项目,”金溪县文广旅局干部周家祺介绍,“香谷小镇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民宿等关联产业增收2000余万元。”这种“一产稳、二产强、三产活”的立体格局,让金溪从单一的香料生产基地升级为“香产业综合体”。
账本上的绿水青山
林权改革让林农获得“三金”收益。流转林地得“租金”,基地务工得“薪金”,股权量化得“股金”。秀谷镇农户张大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8亩林地流转年收租金1600元,基地务工年赚1.8万元,年底还能分红1200元,比过去强多了。”金溪县林业局造林绿化股负责人李雪华介绍,经过多年培育,全县已发展26.5万亩芳樟原料林,不仅基本解决了种植端痛点,还带动1万多名农民在家门口当上了“樟园工人”。马尾泉生态林场通过“国有林+集体林”共建模式,流转周边村组120亩林地,与村集体按比例分成,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并提供了零时用工和固定就业岗位。这种“林场带村、村带农户”的联农机制,让沉睡的山林资源变成了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林权改革不仅盘活了资源,更激活了人心。从“争议山”到“致富林”,从原料基地到国际香料市场,当一箱箱天然香料产品发往海外,金溪正逐步“唤醒”沉睡的山林资产,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