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江西省林业局联合举行「持续擦亮江西林改品牌 走深走实先行先试之路」新闻发布会。江西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皓发布和介绍有关情况。
杨皓指出,2023年9月,江西被列为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裏来、单家独户怎么办」的「林改四问」,以「放活山权、激活林区、谋活利民」为总思路,形成10多项全国首创经验,为全国集体林改提供了可複制的「江西方案」。
深化「三权」分置 「放活山权」稳预期
提前延包稳权。在广昌县试点基础上,对承包期不足10年的林权提前延包30年以上,全省完成延包合同签订873.74万亩,占应延面积74.4%,让林农吃下「定心丸」。
创新确权发证。建立全国首个林权管理服务系统与数据库,推行「落大宗发小证」「三维指界」「收益权量化到户」,化解历史遗留问题44.56万宗,累计颁发林权类不动产权证6.34万本。
首创收益权证。出台林业经营收益权证制度,覆盖林下经济、碳汇、森林康养等非木质收益,实现可确权、可流转、可交易、可融资,累计发证2301本、面积90.02万亩,发放质押贷款12.67亿元(人民币,下同)。
规模经营奖补。对新增流转林地每亩奖补60元,家庭林场、省级林业专业合作示範社分别补助5万元、10万元,培育规模经营主体5988个,流转林地3100万亩,占全省林地20%。
打出组合拳 「激活林区」增活力
采伐管理更灵活。全国率先推行告知承诺制审批、按面积审批、简明森林经营方案和松材线虫病创新除治,2025年1-8月集体林采伐量246万立方米,同比增9%。
公益林变「绿色沃土」。在生态区位不重要、生态状况不脆弱的区域优化调整公益林51.96万亩,利用林下空间487.8万亩,发展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新业态。
国有林场示範带动。224个国有林场通过「国有林场+村集体/民营林场/合作社/农户」模式联营910万亩,16个县实行差异化收入分配,激发内生动力。
基层服务全覆盖。在70个县(市、区)设林业服务中心,30个县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明确专人专岗,打通服务林农 「最后一公里」。
畅通「两山」转化 「谋活利民」促增收
构建「3+N」产业体系。以油茶、毛竹、林下经济为重点,发展木竹加工、森林康养等N个特色产业,建成特色产业园15个、示範带37条,林业总产值7130亿元,同比增9.7%。
金融创新赋能。推出林下经济、碳汇、森林康养等收益权质押贷款和「一行一品」保险产品,累计发放林权类贷款 393.72亿元、馀额206.11亿元,投保面积1.4亿亩、保额1255.87亿元。
生态产品交易活跃。开展CCER造林碳汇项目开发和林业碳中和试点,256.54万吨CCER在全国平台公示,1.69万吨地方公益性碳汇在赣林碳抵消平台登记,累计交易额150亿元。
江西的实践表明,围绕「林改四问」精准施策,既守住了生态底线,又释放了发展活力。延包稳权、灵活采伐、金融赋能、规模经营等创新举措,让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