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市场化、国际化步伐日益加快,云南省农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外向化水平,云南省将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实施“云南省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
发展思路
以优质化、专用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按市场需求布局,重点培育具有云南省特色和优势明显的优质烟叶、畜产品、马铃薯、无公害蔬菜、药材、花卉、茶叶、橡胶、水果、林产品等18类优势产品。重点扶持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和产业带,形成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使云南省优势农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出口创汇额有较大提高。
产业布局
烟叶:重点发展广南、翠云、隆阳、昌宁、宾川等一批香料烟、白肋烟和优质烟叶出口基地。到2007年,烤烟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产量70万吨左右,中上等烟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
畜产品:在滇中、滇东南等地重点建设30个标准化商品猪基地,在滇南、滇西南等地重点建设30个商品牛基地,在滇中、滇西北等地重点建设30个商品羊基地。以昆明、大理、曲靖、红河等地的乳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全省奶类生产及其加工业的发展,实现奶类年产40万吨。今后四年全省拟建立25个优质奶源基地。到2007年,实现肉类总产量350万吨,禽蛋产量25万吨,畜牧产业总产值530亿元。
马铃薯:通过建设以滇东北为重点的淀粉加工型品种生产基地,以滇中为主的菜用及薯条、薯片生产基地,以滇东北、滇西北为中心的优质重薯生产基地,以滇南、滇东南等地州为主的菜用、反季加工原料生产加工型基地。到2007年,种植面积发展到800瓦亩,鲜薯产量1200万吨,产值50亿元,建成全国和东南亚的种薯供应基地、全国加工成本最低的马铃薯加工基地。
蔬菜:建设滇中外销精细蔬菜生产加工区,滇南反季蔬菜生产加工区,滇东北、滇西北夏秋补淡蔬菜生产加工区,澜沧江、怒江流域野生蔬菜生产加工区。到2007年种植面积达到500万亩,产量800万吨,大中城市、主要旅游景区和外销蔬菜基地实现无公害化生产和供应,使我省成为我国重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稻米:着力在滇中、滇南、滇西南优质粮食主产区选择有基础、有潜力的粮食主产县,建设20个优质梗稻基地和21个优质籼稻基地。实施品牌战略,实行品种、供种、加工、品牌统一,种植规模与龙头企业的加工能力配套,促进加工水平和优质稻米品质的不断提高。到2007年,全省优质稻面积发展到700万亩,总产达到335万吨,实现生产总值49亿元,优质稻占水稻总产量的比重提高到42%。
花卉:重点发展鲜切花(叶)、盆花,在滇南、滇中等地重点发展热带切花,重点发展山茶、杜鹃、国兰等传统名花,以滇东南、滇南为主发展绿化、观叶植物,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花卉、绿化园艺生产企业,主攻品种质量,加快新品种研发,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优势花卉品种,建立花卉、绿化植物种子、种苗及种球的繁育体系,解决国产化进口替代。到2007年,全省花卉园艺植物总产值约60亿元,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初步建成亚洲最大的花卉出口基地和交易中心。
食用菌:重点扶持一批野生食用菌产区县,建立以松茸和牛肝菌为重点的人工促繁基地,大力发展双孢蘑菇、珍稀、反季节食用菌栽培。在香格里拉、玉龙、宜良、禄劝、江川、镇康等富产区重点扶持一批野生食用菌的采集初加工企业,在易门、永胜、陆良、澄江、红塔、官渡、思茅等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集中地区重点扶持一批生产和流通的龙头企业。到2007年,全省食用菌产量达15万吨,总产值达50亿元,出口创汇2亿美元。
林产品:重点抓好核桃、印楝、松香、林纸木浆、柠檬五个林产品,形成农户+基地+企业的一体化的产业化体系。建立漾濞、永平、云县等适生区1000万亩优质核桃、美国山核桃生产基地和产供销经营体系,加速发展元谋、元阳等县800万亩印楝培育基地和深加工产业,大力推进景谷、景东等县600万亩松香采脂基地和松香、松节油加工厂,重点建设景谷、澜沧、广南等地600万亩林纸木浆速生丰产林基地和系列产品深加工开发。到2007年,年产核桃180万吨、印楝干籽10万吨,松香12万吨、林纸木浆30万吨,产值达84亿元。2010年,柠檬年产量100万吨,产值达70亿元。
资金扶持
建立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专项资金,每年财政新增安排1亿元扶持良种繁育、质量安全监测、专业批发、区域批发市场等公共设施建设和产业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项目贴息资金。四年内以“政银合作”方式筹集10亿元信贷资金扶持龙头企业的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重点发展《云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立的18类优势农产品,重点建设一批良种(畜禽)繁育体系、质量安全监测检测体系、高效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一批农产品深加工和营销企业。
建设一批良种(畜禽)繁育示范基地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化的专业批发市场和区域性批发市场;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和名牌推进战略;吸引国内外企业参与我省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开发和建设;打破所有制、地域、行业的界限,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外资一起上,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是龙头扶持谁,本着扶优抚强的原则,四年内,每个优势农产品要按照龙头企业的认定办法,省级选择2—4家重点龙头企业,各地确定一批重点扶持的企业、纳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西部大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政府项目中给予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