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区面积广阔,立地条件很不一致,各种林木的生长状况有明显的差异。在西藏的西部和北部以及一些高山上部温度很低,生长期短,空气中CO2的含量少,灾害性天气多,同时,由于南部东西走向的极高山,阻挡了西南季风向西藏内部的扩散,造成这些地区雨水稀少,水分缺乏。这些条件不仅不利于林木的生长,而且直接限制着森林的分布。但在西藏的东部和南部又有着一系列特殊有利于林木生长的因素, 是我国其它地区所不能比拟的。就热量条件来说,比我国东部同纬度、同海拔高度的地区优越得多。温度年变幅较小,在同样的年平均温度下,植物的生长期较长,越冬条件比较有利。生长期中白天很少出现极端的、不利于林木生长的温度,从而提高了积温的有效性。生长季中夜间温度较低,促进了营养物质的积累;而且空气含尘量少,日照辐射量大,都为林木的生长带来有利的影响。从水分条件来看,西藏的东部和南部,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别是在山脉的迎风坡,降水量十分丰富,雨季又恰巧与植物的生长季相吻合,从而增加了降水的生态效应。因此,在西藏的东部和南部,如在我国境内喜玛拉雅山南坡、雅鲁藏布江中游以及横断山脉南段,由于这些有利条件的综合作用,不仅能出现郁郁葱葱的森林植被,并且能出现罕见的生物生产力。
西藏针叶树种中生长最快的首推松树,其中尤以乔松、长叶松、云南松等最为突出。以西藏察隅地区洪积台上生长的云南松为例,130年生时,林分平均直径达72厘米。平均高接近50米,每公顷蓄积量达1000立方米。而在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生长的红松林,即使在最优越的立地条件下,200余年的林分平均高度也很少超过30米,每公顷蓄积量不超过800立方米。在喜玛拉雅地区的乔松林,生长的速度更快,在适宜的立地条件下,要达到红松林的上述指标,只需要80年左右就够了。在松树生长的旺盛时期,直径年生长量超过1厘米,树高年生长量达1米以上,个别的可达1.5米。窘东和矢朱两个保护点位于拉木弄巴的察隅河畔。海拔约1700米,地势平缓。发育着云南松林,这里的云南松林是我国云南松林分布的西界。灌木蕨类云南松林是保护区中主要的类型。林木生长高大、迅速,群落层次结构虽然简单,但是植物种类丰富,林相整齐,乔木层郁闭度为0.5~0.6,平均高度变动于30~50米,平均直径约40~84厘米,蓄积量为500~920立方米/公顷,是云南松林中生产力最高的一种类型。
云杉林生长的速度也很快,特别是在波密附近的山谷中,140—350年的云杉林,林木平均直径达92厘米,平均高57米,每公顷蓄积量最高达2000立方米左右,且病腐率较低。其中最大的树木直径达2.5米,树高达80米,单株材积达40立方米以上。
西藏地区常见的铁杉、落叶松、冷杉、藏柏等在适宜的立地条件下也能长成胸径达2米、树高60米、每公顷蓄积量1000立方米,年生长量接近10立方米的速生、丰产的森林。
西藏的许多阔叶树种,如桤木、西南桦以及河谷地区生长的多种杨树,生长更为迅速,但由于林分年龄较小,故蓄积量不高。西藏山地亚热带许多珍贵的硬阔叶树种,生长速度虽稍慢,但与我国东部地区同类林种相比,并无逊色。有些壳斗科的树木,能长成直径超过3米的巨树,然因干形弯曲,分支较多,加工困难,故利用价值不高。
上面举出的几个例子,主要是在潮湿和湿润的山地生长良好的例证。随着水分条件的减少和海拔高度的增加,特别是到海拔3800米以上的地带,林木的生长状况显著变坏病腐率也明显增加。
一、完整的森林垂直带
西藏地处低、中纬度,东南部既有许多海拔高度超过5000米的极高山,又有许多海拔很低的河谷,海拔高度的变化,直接决定着水热条件在空间的重新分配,从而影响到森林植被在空间分布上的顺序更替,并构成丰富的垂直带谱。
由于西藏不同地区的地形和水分条件具有明显的差异,垂直带谱的组成和结构也不相同,概括起来可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四种类型,其中森林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今以墨脱和昌都为例,分别说明这两类地区森林垂直分布的特点。
墨脱位于西藏东南部,具有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由于地处印度洋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十分丰沛。这里森林垂直分布的特点,对我国境内喜玛拉雅山南坡和横断山南端的湿润地区,都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山地,出现各种热带森林植被。据推算,这里的年平均气温在22°C以上,日平均气温约为≥10°C的积温不少于7500°C,温暖指数大于210,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 16°C,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5°C,降水量通常在1500毫米以上。据调查和有关资料的记载,本带中最典型的森林植被为龙脑香科的娑罗双林、热带多优势种的常绿阔叶林、河旁雨林等。
500—1000米山地分布着具有热带和亚热带过渡特点的森林,我们拟称之为准热带季雨林。这里的年平均约为20—22°C,≥10°C的积温为6500—7500°C,温暖指数为175—210,最冷月平均气温约为13°C,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0°C,全年无霜或偶有轻霜。准热带季雨林主要由使君子科、杜英科、金缕梅科、天料木科、藤黄科、紫薇科以及樟科、壳斗科、山茶科的多种常绿及部分落叶林木所组成。在原生植被受到破坏的地方分布着由榕树、野桐、阿丁枫、以及竹类构成的次生植被。在河谷两测分布着由紫珠、叶轮木、血桐等组成的杂木林。
1000—1800(2100)米的地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15—20°C,≥10°C的积温约为4200—6500°C,温暖指数为110—170,最冷月平均气温为7—12°C,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1—25°C,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6°C。这种类型森林树种的组成比较复杂,壳斗和樟科的常绿属种占优势。本带的阳坡上可以遇到由乔松组成的亚热带松林。
1800(2100)—2400米为山地温带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本带上限处的年平均气温约为11°C,日平均气温≥10°C的积温约为3000°C,温暖指数为77,最冷月平均气温为3°C,最热月平均气温为18°C,无霜期近7个月。森林群系的分化较为明显,群落的组成和结构比较简单。在阴坡可遇到由壳斗科的常绿与落叶的成分以及香椿、水青树、樟科、木兰科等林木组成的森林;在阳坡仍为松林所占据;在河漫滩上分布着桤木林和杨树林;在原生植被受到破坏的山坡上,可看到次生的西南桦林。
2400—3100米为山地温带针阔混交林带。本带年平均温度为8—11°C,日平均气温≥10°C的积温为1900—3000°C,温暖指数为48—77,最冷月平均为0—3°C,最热月平均气温为15—18°C,无霜期5—7个月。本带的阴坡以铁杉林为代表。阳坡主要分布着各种松林和高山栎林。
3100—3800(4000)米为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带。本带的上限,即林线处的年平均气温约为2°C,≥10°C的积温约为500°C,温暖指数为13,最冷月平均气温为-8°C,最热月平均气温为10°C,无霜期不足3个月,降水量通常在600毫米以上。本带阴坡最典型的成林属种为云杉和冷杉,通常云杉分布于3500米以下的地带,冷杉分布达4000米左右。但川西云杉是例外,它可以超过冷杉林分布到4300米左右的高度。本带的阳坡上可以遇到跨带分布的高山栎和乔松林。
3800(4000)—4300米是高山疏林带。本带的上限,即树线处的平均温度约为0°C,≥10°C的积温近于零,温暖指数为6,1月份平均气温约为-10°C,绝对最低温度为-28°C,最热月平均气温为8°C,主要分布着由场、桦、圆柏、川西云杉组成的疏林。
再向上是高山灌丛,其上限可达4500—4800米。这里的年平均气温为—1°C,温暖指数接近于零,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1°C,极端最低气温为-30°C,最热月平均气温约为7°C。有多种杜鹃、柳、绣线菊、鲜卑花、金腊梅、栒子木、薄皮木、小蘖、忍冬、圆柏等组成各种灌丛。
半湿润地区位于西藏的东部和中部。由于河谷最低处海拔一般不低于2500米,故森林分布的垂直较窄,带谱的组成和结构也比较单纯。以昌都地区横山脉和三江河谷为例,这里的年平均相对湿度约为50—60%,年降水量不到600毫米,干燥度为1—1.5。2500—3400米的地带通常无成片的天然林分布,以干热河谷灌丛为主要植被类型,常见的建群种有狼牙刺、锦鸡儿,绢毛蔷薇、醉鱼草、西藏忍冬、羊蹄甲、合欢以及仙人掌、高属和旱生禾本科草类等。
3400—4300米出现亚高山针叶林,主要由川西云杉所组成,有时可混有少量的冷杉和高山松,阳坡主要由圆柏和高山栎组成稀疏和森林和灌丛。
4300—4800米为高山草甸和高山灌丛,再向上是高山流石滩的稀疏植被。
如果把西藏森林的垂直分布与其它地区进行对比,不难看出,同一种类型的森林在西藏分布的海拔高度,较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进行对比,不难看出,同一种类型的森林在西藏分布的海拔高度,较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显著提高。在西藏的低海拔地区,热带和亚热带植被分布的纬度较东部地区偏北。此外,西藏森林的垂直带与欧亚大陆森林水平带之间,既可发现明显的区别,又能找出一系列共同的特点,深入地分析这些特点,不仅有助于了解森林分布的基本规律,同时对探索欧亚大陆植被的演化和迁移过程都可能提供宝贵的线索。
二、西藏森林的水平分布
西藏的不同地区水热条件差异很大,森林的覆盖率、类型、树种组成、生长状况以及开发利用的条件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区别。根据这些综合的特点,将西藏林区初步划分为以下五个水平区。
(一)藏南高山峡谷潮湿针阔混交林区:本区位于西藏南部,北以喜玛拉雅山主脊为界,东起伯舒拉岭,西至仲巴,包括察隅、易共、墨脱、错那、洛扎、亚东、定结、聂拉木、吉隆、仲巴等地的森林。本区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既有许多海拔5000米以上的极高山,又有许多深切的河谷,河谷最低处海拔在400米以下,气候以潮湿暖热为基本特征。如果说察隅被称为“西藏的江南”,则墨脱以南的广大的低山地区实堪比作“西藏的西双版纳”。本区是西藏森林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森林垂直分布明显,垂直带谱完整而丰富,以热带季雨林为垂直带的基带。本区森林地处边陲,山坡陡峭,平均坡度大于35°,交通不便,森林开发利用的条件较差,除亚东、吉隆、聂拉木等地区进行森工采伐外,其余地区多保持着原始状态。本区应该发挥森林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作用,有计划地修建道路,开展合理的采伐更新工作。以天然更新为主,辅以人工促进更新恢复森林。在亚热带山地可发展茶树、油桐、油茶、漆树、花椒等经济林木。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可发展金鸡纳、咖啡,可可、胡椒等热带经济作物,也可试种三叶橡胶。
(二)雅鲁藏布江中游湿润山地针叶林区:本区范围东起然乌,西至米拉山,北以念青唐古拉山为界,南抵喜玛拉雅山主脊,包括波密、林芝、贡布江达、米林、朗县、加查等地的森林。本区仍为高山河谷地貌,但河谷海拔高度很少有低于2500米的,地势起伏较前区略小,山地坡度大于30°C。气候温凉湿润,森林覆盖率在25%左右。在阳坡分布着高山松林、高山栎林。这里的林木生长迅速、高大,单位面积积蓄积量很高,是西藏重要的用材林基地。自治区和地方的许多单位正在这里进行森林采伐。应该加强对采伐利用的管理,采伐前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作到更新跟上采伐,并逐步还清老帐。本区高山松林和落叶松林天然更新良好,云冷杉的恢复则必须以人工措施。本区适宜发展各种温带果树以及核桃、光核桃等木本油料植物。
(三)横断山脉干热河谷半湿润块状暗针叶林区:本区位于西藏东部的横断山脉和三江流域,包括昌都、类乌齐、左贡、芒康以及那曲地区的森林。河谷最低处海拔在2700米左右,河谷地带由于焚风效应,气候燥热少雨,出现干旱灌丛为主的植被类型。随着海拔增高,水分条件逐渐改善,在3400米以上地带出现以川西云杉和大果圆柏为主的带、块状分布的森林,森林覆盖率较低,约为15%左右。本区森林与灌丛、草甸竞争剧烈,应该加强对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严格控制采伐量,在森林与草甸、灌丛接壤处保留禁伐带,采用人工更新为主、人工更新与天然更新相结合的方法恢复森林。在宜林荒地应加强植树造林工作,在干热河谷可发展梨、苹果、石榴、葡萄、桃、柑橘、核桃等经济林木。
(四)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宽谷湖盆半干旱灌丛草原少林区:包括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南,喜玛拉雅山脉以北的一江两河(即雅鲁藏布江,年楚河,拉萨河)流域。这里河谷宽旷,山势缓斜,河谷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气候温凉少雨,森林稀少,以半干旱的灌丛草原为主要的植被类型。但如有水源灌溉,则在4000米以下的地区,温带地区的许多中生旱生的乔灌木树种多能顺利生长,且速度较快。本区应大力开展群众性的造林工作,特别是要着重营造薪炭林、农田防护林、河滩地固砂林和四旁绿化造林,以解决本区对木材、燃料、饲料的迫切需要,保障农业丰收。
(五)高原湖盆干旱无林区:本区包括藏北、阿里以及那曲西部,高原起伏较缓,平均海拔4800米,气候寒冷干旱,且风大霜重,植物稀少,除个别耐寒的灌木外,无天然乔木的生长。本区是西藏的牧业区,在四旁及局部地形有利的地段,可进行小规模的造林试验,种植沙棘、水柏枝以及扬、柳等耐寒树种。
西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又一重要的原始林区。西藏的森林不仅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涵养水源,彻底改变过去只采不育,采近留远,采好留坏,采易留难和严重浪费木材的现象,一定要把林业工作转移到以营林为基础的轨道上来。在典型地区应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贵的动物资源,并作为开展科学研究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