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认真落实退耕还林配套措施,大力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退耕还林工程健康发展。
一、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与以发展沼气池为主的农村生态能源建设相结合,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工作,将开展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是解决农民生活燃料问题,减少薪柴消耗量,保护森林资源的有效途径,不断加大建设力度,优先扶持退耕工程县、乡、村和农户开展沼气池建设,减少农村烧柴对森林植被的消耗,从源头和根本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2004年全区新建沼气池35万座,其中退耕还林项目县共新建沼气池32.2万座,占全区新建沼气池的92%,自治区财政共补助资金11500万元。其中东兰、巴马、凤山大会战三县完成退耕还林任务50.5万亩,同时完成沼气池建设8.85万座。实践表明,把退耕还林与发展农村能源建设相结合,大力开展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可有效地开发可再生能源资源,减少薪柴的过量消耗,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从而有效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 "双赢"目标
一是以营造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兼优的树种为主,加快林业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发展。2004年全区完成的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中,以桉树、相思、松树、西南桦、任豆、竹子等生态林树种为主的速丰林占60%以上;以八角、板栗、核桃、苦丁茶、喜树等树种为主的高效名特优生态经济兼用树种占30%以上。一些工程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形成了新的林业优势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环江、邕宁等20多个县通过退耕还林发展速丰林,促进了林浆纸和人造板加工业的发展。东兰县确定板栗、八角、喜树等生态林树种为退耕还林主导树种,增加农民收入。凤山县以八角、核桃为退耕还林主导树种,扩大了八角产业的优势。
二是大力发展林纸、林浆、林化、木材加工业及森林旅游等优势产业,为退耕还林提供强有力的后续产业支撑。2004年,全区共新建投产4个中密度纤维板厂,新增加生产能力65万立方米,使全区中密度纤维板生产能力超过250万立方米,居全国前列。同时,金光集团在钦州市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已开始建设,新的生产能力正在形成。八角、玉桂、油桐、油茶、松香等林化产业持续发展,促进了原料林的培育。如东兰县扩大本县喜树碱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带动群众退耕还林种植喜树的积极性。巴马县已兴建万吨茶油深加工企业,使茶油效益大大提高,调动了农民种植油茶的积极性。林产工业的蓬勃发展,为今后退耕还林生产出的八角、玉桂、松香、果品、木材等原料产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加工市场,提高了林产品附加值,使退耕农民看到了希望,消除了后顾之忧。
三是通过退耕还林发展畜牧业和中草药等其它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在发展林业产业的同时,各地还通过在退耕还林地间种牧草、构树、桑树等饲料树(草)种,金银花、扶芳藤、两面针等中草药,以及剑麻等林下植物,发展畜牧业、中草药和编织业。如凌云县、环江县通过退耕还林进行林下种牧草,促进本县牛羊养殖业的发展;隆林等县在立地条件比较好的退耕地内发展林下种植金银花等中草药,发展壮大中草药产业;宾阳等通过混交方式在林下间种桑树,发展养蚕业和蚕丝产业;横县通过退耕还林种植茉莉花,扩大花茶生产能力。通过这些措施,促进了当地畜牧业、中草药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可靠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