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护民族工业,我国采取的常规办法是反倾销。为了应对反倾销,发达国家索性把企业搬到中国来办,从而他们的产品就中国化了。我国建筑结构胶市场将被中国化的外国产品所占领。"中国环氧树脂应用技术学会理事长邱鹤年最近在"2005全国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应用技术研讨会"上发出这样的感慨。据悉,2004年全国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产量约60万吨,应用于建筑领域的量只占总产量的3%。
环氧树脂应用技术学会华东分会秘书长李福志告诉记者,我国采用环氧建筑结构胶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
1978年辽阳化纤总厂一座变电站承载梁出现裂纹,采用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将钢板粘贴在梁底部进行补强,恢复了正常使用功能。之后,国外的加固技术及建筑结构胶涌进国内市场。为了打破国外的垄断及封锁,1980年由中科院大连物化所与辽宁建科院共同攻关,1983年研发出我国第一个实用型建筑结构胶,填补了国内空白。
大连物化所研究员贺曼罗介绍,我国目前有200家单位生产环氧建筑结构胶,但性能、工艺相近,独创的、高水平的胶种不多,影响了国产胶在性能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一些年产10~20吨的小厂无正规设备、无检测手段,产品质量低劣,低价竞争阻碍了环氧建筑结构胶行业的正常发展。另外,产品性能的简易快速测试方法缺失,使劣质胶混入市场,埋下事故隐患。
邱鹤年告诉记者,过去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工业领域。现在不同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而建筑领域则是飞速发展,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不再是"奢侈品"了。相反,它的应用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需,比传统的铆接、螺接、焊接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中国的建筑领域是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的一个庞大应用市场,如果本国的民族精细化工企业不能迅速崛起,外国的企业就会乘虚而入抢占这个大市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精细化工企业还没有这种紧迫感和危机感。
专家指出,这次会议之所以选在江西宜春召开,其中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想促使宜春的远大化工企业能够成为生产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的企业,因为远大化工生产的一种用于制造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原料已经达到国际标准,而且出口到西方和东南亚一些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