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收时节,辽东山区农民比以往都要兴奋和忙碌:已经获得林权的农民,除了责任田,还要盘算责任山的收成;正在林改的村子,农民通过各种途径表达改革意愿;那些尚未启动林改的乡村,农民则把询问电话打到了市里乃至省林业厅———我们什么时候搞林改?
在启动之初,一度和“政府怕乱、部门怕丢权、乡镇怕丢利”相关的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如今村干部因集体经济实力得到加强而乐此不疲。
省政府在9月召开的东部山区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在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年底全面启动,力争用2至3年时间,完成全省林权改革。随即,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对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改革的范围及主要内容,相关政策措施、方法步骤和有关要求等作了明确规定。从3月1日启动到现在,本溪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明山区的17个试点村,已经经历了一轮春种、秋收,那里的情况现在如何呢?
林改效果初步显现
截至7月底,17个试点村林权改革已全面完成,共完成产权改革面积35.89万亩,占应参与改革面积的98.2%,农户参与率达95.6%。
谈到林改成效,本溪市林改办成员孟昭桓说,林农造林、护林、发展林地经济的积极性都空前高涨,就连历史遗留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
“现在百姓真拿林子当回事了,有桌子大空地儿都栽上树。”本溪县东营坊乡林业站站长关玉清深有感触。宫堡村以往每年造林仅有300多亩,今春林改后一下子造林1500多亩,以前造落叶松纯林,现在造的是混交林。桓仁县铧尖子镇今春造林8000多亩,相当于往年的3倍。“以前护林是少数人看着多数人,现在反过来了。”桓仁县铧尖子镇川里村九组村民罗胜春说。林改过后,林农开始自发上山护林防火,制止乱埋、滥葬、乱采。半年来,试点单位没有发生一起破坏森林资源案件。
“以前榛子没人管,现在搭棚看着。”铧尖子镇副镇长于伟说,“明年春天,发展冠下红松还会是个高潮。”试点村都制定了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短则5年、长则10年。本溪市林业局局长助理陈道元说:“本溪林改,林木、林地经济一起考虑,让百姓近期、长期都有收益。”东营坊乡60%的农户都发展了林地经济,一年投入超过1000万元。今春,全乡仅发展林下中药材就达7341亩,比历年总和还多。
“以前承包是大户林,如今平均分配,我们感到顺气了。”罗胜春说。此次林改,试点村共调处林权纠纷9起,理顺不规范承包合同4件,解决自留山面积不准和被占问题87起。
本溪“八山一水一分田”,林业用地占国土面积的78%。全市53万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5亩,人均林地多达16.5亩。去年,全市农业人口林业纯收入2119元,占总收入的57.8%。陈道元说,分田到户解决了百姓的吃饭问题,林权改革则事关山区群众的钱袋子。
农民意愿受到尊重
在本溪采访林权改革,无论是试点村还是刚刚启动林改的乡镇,各级干部提到最多的就是法律和政策:《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森林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在辽东山区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上,谈到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副省长胡晓华指出:“这次改革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依照法律和政策推进,绝不允许出现失误。”
本溪17个林改试点村涉及91个村民组的2.36万人,群众的满意度平均在98%,最低的也在87%,没有一起因林改而上访的。
省林业厅厅长王文权说:“这次改革,不是政府在操作而是村里在操作,村民代表大会全权负责。”改革坚持了“因林因地制宜、因村因组施策”,各个村的林改方案都不相同。
东营坊乡宫堡村洋地沟村民组原有120亩林地,被外地人承包经营。林改开始后,33户农民联名向村里提出要求:收回林地。经村委会与承包人协商,将林地还给了洋地沟村民组。
10月19日下午,市、县林改办成员正在本溪县兰河峪乡逐一讨论5个村的林改方案:自留山别人给造上林了怎么办?分林是以组平均还是以村平均?各种问题被逐一提了出来。南营坊村的代表说,拿到会上的方案,他们至少已经过了7遍。
经过这样规范的林改方案才被拿到村民面前,经过村民大会2/3以上成员或村民代表会议2/3以上成员同意开始实施。林农成了改革的主体,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受到充分的尊重。林改成了农民民主意识迅速提高的载体。
集体权益得到保障
经过土地承包和乡企改制后,林木和林地成了林区村集体唯一的大宗“资产”,并因此成为暗箱操作的对象和腐败滋生的土壤,诱发了多种矛盾。
“这次林改涉及农村重要生产资料的再分配和利益的再调整,”王文权说,“原以为村干部会因利益受冲击改革动力不足,没想到乡村干部和农民对林改的认可程度超乎想像。”
“我首先是个林农。”和村民一起获得林权的村干部说。以前工资还得自己操心,现在纳入了县乡财政,1年1万元,村干部的心里比以前还踏实。
为了保证公益事业支出和村级政权日常运转,集体权益得到了充分保障。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有的村集体留下了5%的人工商品林;17个试点村绝大多数收取每年每亩0.5元至3元的林地使用费;有的村子规定,现在分下去的林木蓄积,采伐时收益按比例上交集体,有的干脆全归村民;大多数村子收取一定比例的人工商品林转让费……
东营坊乡洋湖沟村人均林地近40亩,此次林改把适合发展林地经济的部分每人分了16亩。村党支部书记曲程堂说:“人工林竞价拍卖,加上疏林地每亩每年收取1元承包费,足够村里开支。”铧尖子镇川里村留下了近3000亩红松林,其中1100亩已经结果。1995年刚结果时,收了100元承包费,两年后承包费涨到了700元,去年达到7.1万元。村党支部书记王春玉说:“下一个5年,每年至少得14万元,再过个8年10年,每年承包费100万元都打不住,不光村里够用,还得给百姓分钱。”
全省林改五年攻坚
辽宁有集体林地8774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8%,自留山和转让的面积有1826万亩,还有6548万亩没有落实林权,甚至有3817万亩连管护权也没有明晰。这座“绿色银行”长期处于“只存不取”的状态,林业生产力发展受到很大束缚。在辽东山区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上,胡晓华指出:只有将林权这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使用权给予林农,“铁树开花,林地回家”,才能使林农在务林中尝到甜头,在耕山中得到收益。林业只有让林农增收才有群众基础,只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才能促进林业发展。
王文权说:“只有让经营者有山、植树者受益、务林者得利,林业发展才能获得内在、持久的动力。”他还算了一笔账:如果将全省8000多万亩集体林地、1.8亿立方米林木蓄积转化为资本的话,将是一笔巨额财富。仅就1.8亿立方米林木蓄积,按400元/立方米计算,就是720亿元资本。这次林改就是将这笔资本分配给林农,然后盘活,创造价值、产生效益。
“林权改革是全省林业‘十一五’攻坚内容。”王文权说,“首先是确权,用两到三年使体制改革基本到位;然后是机制创新,建立要素市场,推进林业的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最后是管理进步,林业主管部门要主动转变职能,在管理和服务对象从乡村组织变成千家万户之后,工作内容和方式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