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星新材料无锡树脂厂以自主创新为立足点,努力在产品更新、装备改进上做好文章,并与降本节支紧密结合,同时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使科技开发跃上新平台、取得了新成效,作为我国环氧树脂和该双酚A产业的发源地、最大企业,该厂以不断的技术进步始终保持着业内第一品牌的地位。
这家我国环氧树脂行业的领航企业,历史上曾创造过"产量最高、销量最大、品种最多、质量最优、消耗最低"的"五最"业绩,并是我国历次航天发射的专用环氧树脂材料提供者,特别是应用于"神六"结构胶粘剂、外壳纤维缠绕层、仪表陀螺仪的产品,把该厂也是我国航天级环氧产品的水平提升到了新的层次和高度。但该厂同时清醒认识到,作为综合性能最优、使用十分广泛的合成树脂产品,环氧树脂的应用是多元化和多层次的,仅有航天发射器领域的高端远远不够,必须进一步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为我国成为全球环氧树脂强国而作出更大贡献。为此,他们首先加快推进技术改造,2001年率先在国内形成单套万吨级生产能力,是国内唯一基于自有技术可与国际先进装置媲美的,近年在改扩建中不断应用新技术、新装备,在生产能力提高到30000吨/年的同时,技术及产品水平进一步提升。目前该厂正在长江近岸新建50000吨/年装置,在蒸发、加碱,老化树脂处理,环氧氯丙烷回收、含酚水回收回用等方面将采用其自主研发的先进技术,以0164环氧树脂产品为龙头,带动丙烯酸环氧树脂、酚醛环氧树脂、邻甲酚甲醛环氧树脂等特种环氧树脂的发展,将在充分考虑技术的先进性、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产品性能的通用性,同时在一定的条件下,制造产品的差异性,以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并在投资成本、产品质量及原材料消耗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双酚A是环氧树脂的主要原料。作为我国环氧树脂和双酚A产业领域企业的该厂,自1970年即建成自行设计的离子法双酚A装置,处于当时国际领先水平;上世纪80年代我国消耗高、污染大、产品差的硫酸法双酚A装置全部淘汰后,该厂于1993年建成我国第1套现代意义上的离子法双酚A装置,该装置引进波兰技术、由该厂自行设计、建设,设备国产化率达98%。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经多年创新改进,该装置产能由10000吨/年提升至16000吨/年,技术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远优于当初引进时的水平,形成了较为先进我国双酚A产业的自有技术。2003年又建成国际先进的2.5吨/年双酚A装置,产品大批量进入国际市场。先进的生产装置和技术为星新材料发展民族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厂"十一五"期间将建设70000吨/年双酚A装置,所运用的自主知识产权可达到本世纪初国际水平。
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是这家龙头企业的重要做法。去年以来该厂先后参加北大、清华、南大、东大"产学研"合作交流,并在当地科技部门组织的科技难题招标活动,与西北工业大学签订了酚醛环氧树脂新工艺的科研开发活动,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酚醛合成阶段配方设计、正交试验、平行试验等工作,解决了以往在合成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含酚废水问题,为我国酚醛环氧树脂的发展提供了全新方向。除该项目外,蓝星新材料无锡树脂厂计划在2006年完成产3个"产学研",还将同西南石油大学、江苏大学进行合作,共同攻克有关产品改性、自动化控制等难题。
为了加强科研攻关活动,该厂近年进一步强化研发中心力量,除投资1000多万元资金配置高级分析仪器外,还划拨大生产、中试装置并进行相应改造,目前研发中心生产能力已达4500吨/年,达到了国内中型环氧树脂企业的规模,即使在国外也少见这样规模的研发中心生产装置。近年该研发中心开发出一系列新产品,新型环氧丙烯酸脂、环氧乙烯基树脂、酚醛环氧树脂、地坪固化剂、稀释剂等新把我国环氧树脂自有技术推向了新的高度。环氧树脂改性乙-丙乳液技术,利用环氧树脂改性使乙-丙乳液涂料这种重要的水性涂料,综合性能得到极大的改善;利用环氧树脂改性乙-丙乳液配制乙-丙乳液涂料,所制得的环氧改性乙-丙乳液涂料兼具乙-丙乳液和环氧涂料的特点,可大大提高产品的耐水性、耐腐蚀性和附着力等;研制的专用水乳化剂、水乳化环氧树脂、水性固化剂,他们初步形成的3个品种的水乳化环氧树脂产品,是国产涂料绿色化--即实现无VOC化要求的无溶剂或水溶性要求。目前该中心正在攻克新的技术难题,其中双酚A残渣综合利用项目已完成小试,并针对性对进行了应用试验;利用双酚A残渣合成云母带专用短胶化环氧树脂取得阶段性进展,利用双酚A残渣合成环氧煤沥青涂料正在开展。而针对欧盟"两个指令"开发的含磷阻燃环氧树脂已完成小试并送样品供客户试用,水乳化环氧树脂攻克了技术瓶颈后功能性、适用性均实现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