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电视台报道: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落实了山林经营主体,林农成了山林真正的主人,农民依靠林地增加了收入,不但提高了他们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更让他们激起了放手发展农业产业,提高生活水平的决心和信心。
景谷县威远镇的香盐村地处半山区,为了引导村民不要上山砍柴,早在几年前村里就动员村民们安装太阳能。
景谷县香盐村村支书李新荣说:“我们农户每年要砍烧柴几吨,甚至几十吨,而太阳能能解决我们农村烫猪食喂猪、农户的洗澡,减少我们山林木材的损失。”
然而安装一部太阳能需要2000多元钱,可全村年人均收入仅有1370元,要投资这么大笔钱安装太阳能在当时是很难让村民接受的,而取消了提留之后,村集体也无力给大家进行补贴。2006年5月份,香盐村开始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确保了水源林地和生态林地的基础上,将4782亩集体林地按现有人口进行了分配。改革后,每户村民仅采松脂一项,平均每月收入就达到了1000多元。林农的腰包鼓了起来,而通过收取林地使用费和林木资源费,集体也有了收入,于是安装太阳能的事情又重新提上了村里的议事日程。
李新荣说:“我们用这笔钱对安装了太阳能的农户,每家补助600元。”
有了政策的扶持,村民们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仅4个月时间,村里就安装了30多台太阳能。
景谷县香盐村村民李芬泉说:“现在很方便了,洗澡,拌猪食,只要一开,热水马上就来了。”
预计到2007年上半年,香盐村村里家家都能用上太阳能。不少村委会还积极开展自来水管道、道路硬化、娱乐活动场所等建设,有效地改变了村容村貌,夯实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与香盐村同属威远镇的文朗村是一个边远的山区村寨,经济落后。林改以后,村里引导农户利用长期无人管理的荒坡种上了200多亩茶叶,为群众增添了致富渠道。威远镇文朗村村民 李天云说: 到5年以后,种20亩可能有个8万多元钱。
景谷县计划在2006年内完成改革主体工作后,再用两年左右的时间进行配套改革。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第二产业,积极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广阔、关联度强、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龙头企业,逐步形成林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支持和鼓励林农以租赁、合作等形式,引进大公司、大集团建基地,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从而加速当地的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