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中国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剧,CPI屡创新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很多人把这次通胀与上世纪90年代初的通胀相比,或者跟近期俄罗斯、印度两位数通胀率相比,担心中国会发生恶性通胀。我们认为,与上世纪90年代初相比,中国商品供给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货币供给增速有限,中国不会发生恶性通胀。今年二季度以来,我国CPI涨幅持续下滑,未来一段时间,虽然通胀压力依然存在,但在宏观调控下,物价涨幅将回落到合理水平,中国经济将步入可控温和通胀时代。
物价涨幅近期会继续回落。随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美元汇率反弹以及国内宏观政策适度收紧,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在进入第二季度后呈现下降态势,7月份CPI同比上涨6.3%,连续第四个月回落。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90年代初相比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制造业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提高的同时总需求增长保持稳定,产品价格不会发生剧烈波动;服务业发展迅速,对GDP贡献逐年提升,价格指数会继续保持稳中有降的趋势;货币供应方面,由于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吸收了大量货币,货币发行量的增加对流通领域的压力明显减小,也减轻了价格上升压力。同时与俄罗斯、印度等国的高通胀相比,中国并不具备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因素。尽管PPI在7月份创下新高,但是由于终端产品市场竞争激烈,资源价格推动生产成本上涨很难完全、快速传导到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此外,翘尾因素的衰弱也会使CPI涨幅逐渐回落,因此,我们认为,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中国的CPI涨幅会继续回落。
宏观调控会使物价涨幅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今年下半年,国家宏观调控将会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适时微调,合理把握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近期采取了一系列财政货币政策如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将部分竹制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提高大排量乘用车的消费税税率,降低小排量乘用车的消费税税率等;加强流动性管理,搭配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加大对“三农”、小企业和灾后恢复重建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入。采取综合措施,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平衡好控制通货膨胀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关系,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和经济社会发展可承受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