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飓风威胁解除之后,全世界对国际原油价格,“高处不胜寒”担忧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对于中国来说则可能意味更多。“如果油价按此幅度持续下跌,我们对中国经济的预测,将会做比较大的修正。”雷曼兄弟公司高级中国经济学家孙明春说。根据他早先预测中国2009年GDP,增速将在出口和紧缩压力下跌至8%。他还称“古斯塔夫”拐弯了,全世界都得救了,这对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来说,也是非常正面的加分因素。就现实而言油价的节节走低,将使物价、企业盈利、GDP增长都得到改善。“很直观地看,原油进口成本降低了,通货膨胀压力减轻,政府少掏钱搞补贴,很多与经济相关的链条都会受益。”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说。就企业成本而言,中国的能源消费2/3用于工业领域,只有1/3用于交通运输,油价下跌将使工业企业的成本明显减少,这将会抑制通货膨胀。据中国不饱和树脂网(www.upr-e.cn)专家介绍,对于中国最大的2家能源公司来说,油价下跌则意味不同。中石油由于是最主要的原油勘探开采商,油价下跌会导致其赢利下降;而中石化是最主要原油进口商和炼油商,油价下跌会导致其亏损减少。不过由于原油在全球都是政策干预非常强的领域,能源公司的赢亏往往更多是与政策相关,而原油价格反倒是次要因素。例如国家一方面对成品油推行指导价格,另一方面财政部既征收原油特别收益金,也在油价高企时对炼油企业进行巨额补贴等。
“油价走低,现在各方面的压力当然减轻了很多,这为很多讨论已久的能源改革政策,打开了实施空间。”牛犁说,“例如出台燃油税、推行更多的节能减排措施等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从更广的角度来观察,原油是本轮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风向标。2006年以来随着原油的迅猛上涨,铁矿石、有色金属、煤炭,甚至粮食都走出一波大牛市;而随着油价的下跌,这些大宗商品也都走上漫漫熊途。中国是这些大宗商品的主要进口国,原油价格引领这些大宗商品价格走低,为国内经济大大减轻了压力。“我们认为,原油价格目前的走势还需要观察,主要要看到底能持续多长时间。就目前而言,尽管原油价格在不断走低,但今天的价格仍然比去年早期高了40%,所以压力还是存在的,需要谨慎观望。”孙明春说。国际油价在今年接连不断“发威”冲跃150美元大关后,近期出现了急剧回落的相反走势。据中国不饱和树脂网(www.upr-e.cn)专家介绍,稍前纽约10月份原油期货曾最低跌至105.57美元,为4月4日以来最低。而目前国际油价尽管已恢复到每桶110美元以上,但与7月11日创下的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相比已下跌近25%。飓风“古斯塔夫”被看成了此番国际油价快速下跌的催化剂。而正当业界对国际油价急剧回落是暂时现象还是彻底转向争论不休之时,国内媒体纷纷把目光转移到中国能源价格机制改革上。
上个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在出席“中国能源状况和国际合作”会上表示,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变化,应该根据北京奥运会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国内外的能源状况作出调整。而这番讲话是他兼任国家能源局局长以来对中国油价调整与改革发出最强烈的一次信号。对即将出现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再次上调,一些权威投资机构预测,调价幅度可能不会高于今年6月的16~18%。那一次上调国内汽油和柴油价格每吨各提1000元,而上调前国际市场油价持续大幅度上涨,基本保持在100美元上下。近2年来每当国家发改委下发“调价”通知时,无不都在强调“为解决国内成品油与原油价格倒挂加剧而引发的激烈的供求矛盾”这一初衷。而事实上每一次单纯的成品油价格调整,早已成为权宜之计,中国石油已到了无法承受之重的地步。从1998年起中国开始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当时定下两个目标:一是与国际油价接轨,二是保持油价稳定。而今回头来看在实现这两个目标上,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不菲的业绩,但价改“治本”问题始终未彻底触及。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中国能源价格的市场化进程走得太慢太长,即使在今年再次对成品油调价后,与国际价格相比,中国能源价格还低很多。而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格局,我们维持这一价格“洼地”并不利于中国整体经济的长期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在稳健的改革步伐,比“一步到位”更符合国情的指导思想统领下,中国推进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也贻误了不少好时机。“在国际油价三四十美元之时,我们没有出手;当国际油价五六十美元之刻,我们期待回落再出手;在国际油价七八十美元之际,我们犹豫不敢出手。”一位能源专家如是说。中国不饱和树脂网(www.upr-e.cn)专家指出,每逢谈到中国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时,政府有关部门对外总称“择机出台”。而就是这4个大字让中国现在不得不在通胀压力,如此高的时候来实施能源价格的改革与调整。事实上当今中国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全球化的需要,而决不是寻找一个时机的简单问题。原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认为,能源价格的扭曲已经给中国的能源利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国内能源资源稀缺、国际能源供需紧张程度的石油价格,必须尽快调整过来。作为当今全球第2大石油净进口国,中国2007年进口石油总量已达到1.968亿吨。从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中国的石油进口量每年递增1000万吨左右且逐年加大。对于一个目前已成为石油消费绝对水平上的2号大国,中国若想维持原有的能源低价策略,效仿当年美国低能源价格政策,恐怕是难以为继的。因为国民总体情况是相差的太不一样了。
众所周知由于美国的低能源价格的政策,其油价长期以来比欧洲、日本的价格低一大块,由此导致美国的人均能源消费比日本、欧洲的人均能源消费相差将近一倍。而折合各种能源,欧洲人均消费为4吨标准油,美国人均消费为8吨标准油。专家坦言,按照该人均能源消费标准,中国非但无法效仿美国,也来不及学习欧洲、日本。因为即便按照欧洲、日本的人均能源消费来计算,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把全世界的石油一半来供给都还不够。当前中国实行一个高能源价格政策已迫在眉睫,而一个以重点在于治本的中国成品油定价体制改革新案已经敲定。有关人士披露将依据综合发展情况,有望在年内导入全面实施。此次中国成品油价格改革,国务院高层明确要求政府部门应该在能源价格改革中更为积极主动,而不是步步都被市场和企业逼着走。改革要着眼于根本,彻底理顺体制关系。此次中国成品油价格改革的具体方案,无疑将涉及原油和成品油这两大块。而此前国内原油已经接轨,无非这次要“无缝”接轨。至于成品油则可能有控制地与国际接轨。对国际油价走势,没有任何一个权威机构能够精确地计算。据市场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初时,国际油价在为90至100美元区间,数月后它飙升到140至150美元区位,目前国际油价回落在110美元上下。严峻的能源市场环境,往往是协调各方利益,推动能源价格改革实现突破的机会。期待中国拿出更大的勇气面对成品油价格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