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彰显了中国的信心与力量。
2009年,又将是不平凡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尚未见底。站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新起点上,中国迎来新世纪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经济增长放缓、农民工返乡成潮、大学生就业困难……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自然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最热门的话题。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解读在这些挑战面前,林业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在这些热点背后,林业又有哪些着力点。
扩大内需是“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林业有多大的能量拉动内需?
有这样一组数据:2008年第四季度,国家新增林业投资36.5亿元,用于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和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等。据估算,这一投资计划预计能拉动相关社会投入100亿元。
“林业投资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的重要支点。”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江泽慧说,“建议国家进一步扩大林业投资规模,提高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投入标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说,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拉动内需的形势下,林业从种植到管理到销售的产业链也很长。因此,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对林业的投入,开辟以森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为主的森林经营专项补贴资金渠道,建立资金扶持长效机制,作为落实扩大内需战略部署的新领域。
林业基本建设渴盼公共财政增加投入
背景: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为5955亿元,比上年增加1637亿元,增长37.9%,其中,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达1030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今年,中央财政拟安排补贴资金1230亿元,比2008年增加200亿元,同时继续增加粮食直补。
解读:近年来,国家公共财政显著加大了惠农、支农和强农的力度,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经济繁荣发展。但与种田的农民相比,林农却很少能享受到惠农补贴。
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之前,本报曾经收到林农来信反映,农民购置农机具可以得到国家补贴,希望林农购买林业机械也能享受到政策补贴。
江泽慧认为,公共财政对林业、林区的扶持不足,还表现在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如林区道路建设,长期以来一直由林业部门承担,地方政府的基本建设投资很少考虑到林区。此外,林农的税费负担仍然较重,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几乎空白,林农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相当薄弱。为此,她呼吁,国家应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进一步加大对林业的支持力度,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城乡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雷加富递交提案建议,将国有林区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和地方的统一规划,确保林区的建设份额。
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是扩内需的重要抓手
背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石漠化、荒漠化治理,实施重点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保护水、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环境。
解读: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林业生态建设方面的内容有15次之多,足见国家对于生态建设的重视与决心。实施重点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都可以作为国家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
长期以来,我国生态建设历史欠账多、基础薄弱,特别是投入标准低,很难调动起建设者们的积极性。目前,中央财政对重点公益林的补偿标准仅为每亩5元。
全国人大代表、大兴安岭地委书记宋希斌说,天保工程实施方案中的森林管护补助标准是在当时特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制定的,目前这一标准已经无法满足工程实际需要,国家应提高森林管护资金补助标准。对于大兴安岭林区来说,生态效益补助标准应由现在的每亩5元提高到每亩20元。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李铀建议,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森林保护基金,对林农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给予补偿;对林木良种、优质种苗的造林成本给予长期补贴。
江泽慧认为,在实施原有生态工程规划的基础上,应尽快编制一批新的工程规划,加大对重点地区、脆弱地区和敏感地区的保护、恢复和治理,启动区位重要的生态工程,进一步发挥林业在拉动内需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