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表示,从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来讲,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的直接来源是市场(确切地说是投机资本)基于中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而外汇储备的增长又来源于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两大国际收支账户。数据也显示,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为5.3%;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升值幅度为9 .8%,当时适逢全球经济繁荣期,同时也是中国出口业的黄金时期。
由出口造成的外汇储备高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升值的长期原因。而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更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斌指出,危机过后,振兴制造业和扩大出口被认为是解决美国经济问题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要求人民币升值和贸易战至少在短期内符合美国利益。
更重要的是,目前最希望人民币升值的力量不是来自美国,而是欧元区等其他地方。因为,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人民币实际钉住美元的汇率对这些地区的压力更大,美元贬值已经带动人民币相对美元以外的货币贬值,2009年以来人民币贸易加权汇率贬值了大约10%。而目前,希腊等欧盟16个会员国的财政恶化局面难以改善,欧洲大陆可能爆发连锁危机,欧洲经济十分疲弱,对美元和人民币的升值是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
化解压力需多种途径
尽管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在升温,但实际上人民币年内大幅升值的可能性并不大。分析认为,去年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对国内投资和消费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但是今年这两者的增长速度不会像去年那么快。相对而言,出口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十分重要的力量。因此,尽管目前有专家提出了 “ 人民币一次性升值10%”的看法,但是各个机构和市场仍然预期人民币不太会如此猛烈的大幅升值,3%之内是可预期的升值幅度。
而要想真正化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国际化是根本之道。人民币正在成为区域货币,中国与一些周边地区已经在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试点。当人民币更广泛的被使用在贸易结算甚至在未来使用在资本市场中的时候,人民币的汇率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会逐步实现均衡。
而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日前在公开场合也表示,应该允许境外金融机构、外国中央银行作为合格的投资人,投资债券市场,以鼓励外国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收取人民币;允许境外人民币以人民币QFII进入股票市场,作为境外筹集的资金到中国来投资,QFII的额度由中国监管当局来核定,监控风险。(张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