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20%。随着《京都议定书》生效期限渐进,我国面临的减排任务也陡然增大。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近日在南宁召开,“碳汇林业”成为许多林业官员和学者们谈论的议题。不少专家呼吁,应尽早发掘林业的低碳经济潜力,探索碳汇林业的可行性运作模式,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放大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减排压力下的碳汇林业选择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系列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被视为应对气候变化、引领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引擎。
“目前,低碳经济的研究和讨论大都集中在工业包括能源领域,而最有潜力的林业(增汇减排)却被忽略了。”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副司长李怒云说,“林业部门要继续推进植树造林,积极发展碳汇林业,开展林业促进低碳经济的试点和研究。”
森林是利用太阳能的最大载体,它能够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是安全的、实实在在的减排,而且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投入少、成本低、简单易行,森林碳汇功能日益受到重视。专家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出1立方米的蓄积量,要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吨的氧气。
北京大学针对森林碳汇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单位面积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每公顷吸收固定136.42吨增加到21世纪初的每公顷150.47吨;同期以森林为主体的中国陆地植被碳汇大约抵消了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6%-16.1%。
2009年6月中央林业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要赋予林业以“特殊地位”。同年9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承诺将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建设现代林业,发展山区林特产品、生态旅游业和碳汇林业”, “通俗的说,碳汇林业就是指以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充分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减缓气候变化的为主要目的的林业活动。” 李怒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