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家机构预测第四季度CPI放缓至3.3%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上周六发布最新一期“CMRC朗润预测”显示,预计四季度GDP(国内生产总值)较去年同期增长8.9%,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较去年同期上涨3.3%。
对于持续较高的通胀压力,参与预测的专家们认为第四季度通胀压力在缓和,在23家机构中,只有4家机构预计第四季度还将加息一次,而其余19家机构则认为年内再度加息的可能性不大。
2、二十国集团财长会晤承诺不打货币战争
二十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23日在韩国庆州闭幕。会议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达成“历史性协议”,确认向新兴经济体转移超过6%投票权。份额改革完成后,中国拥有份额将升至第三位,但美国依旧拥有“否决权”。二十国集团当天还承诺避免“本币竞争性贬值”即所谓“汇率战”。
会议发表联合公报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代表权过低的国家转移超过6%投票权,同时保护最贫穷国家的投票权”。中国持有份额将从现在不足4%升至6.19%,超越德国、法国和英国,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俄财政部长阿列克谢·库德林说,“金砖四国”总共持有份额将升至14.18%,全体新兴经济体持有份额将升至42.29%。
3、魏加宁:中国经济出现增量滞胀 加大民间资本投资
昨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在出席友邦保险高端财富论坛时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出现增量滞胀,即增速趋于放缓,同时通胀趋于攀升,宏观调控陷入两难境地,建议以通过降低税率、放松管制、搞活企业的方式实现经济振兴,尤其是加大民间资本投资。
魏加宁认为,中国经济目前未到“滞胀”的地步,也非“中国式滞胀”,但已出现“增量滞胀”,即增速趋于放缓,同时通胀趋于攀升,这与1985年、1993~1994年、2008年经济情况类似,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是长期使用凯恩斯主义政策刺激需求的结果。他建议,当前宏观调控不应一味施行该政策,而应使用供给学派政策改善供给,主要包括降低税率、放松管制、搞活企业。“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时较谨慎,甚至有可能出错,与其振兴产业,不如搞活企业,尤其是吸引民营资本介入。”
4、中海油拟332亿购西非大油田
继10月初宣布购入美页岩油气项目后,中海油海外收购资源又将跨出一大步。昨日,有外媒援引消息人士话称,中海油与加纳国家石油公司(GNPC)已发出50亿美元(合332.87亿元人民币)的收购要约,正竞购包括Jubilee油田在内的科斯摩斯能源公司于加纳的资产。这一价格,比埃克森美孚的出价高出10亿美元(合66.57亿元人民币)。
消息称,三家公司两周前已经签署了相关协议,中海油与加纳国家石油公司将共同出资50亿美元现金完成交易。竞购方拟全部以现金支付。
不过中海油此次竞购是否如愿以偿仍未有定论。科斯摩斯正考虑实施IPO融资,因此,对方尚在考虑,并有可能以此来施压。此外,有消息称,加纳国家石油公司还与挪威最大石油公司Statoil ASA举行初步协商,欲将其纳入为竞购伙伴。而这一谈判中海油并没有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