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多山绿,水清城美,梧州良好的生态环境让人羡慕。
广西梧州市委书记刘志勇却坦言:梧州是林业大市却不是林业强市,只有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建设梧州良好的生态才会有持续的动力。
在这位对林业生态建设高度重视的市委书记眼中,生态的梧州也应是不断产生绿色财富的梧州。
优势与潜力,勾勒“森林城市”产业版图
梧州林业产业版图正在一天天被改写。
2005年至2009年,全市林业产值从17.9亿元上升到59.68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5%。林业总产值占全市GDP比重从2005年的7.5%上升到2009年的13%,林业在梧州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梧州市林业局局长谢善高说:“梧州林业用地面积1431.6万亩,森林面积1328.7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588万立方米,发展林业在梧州有优势、有基础、有地位、有潜力。”
一组数字,凸显了优势与潜力。
年产优质木材100万立方米;年产松脂13万吨排广西前列;八角、肉桂干品及桂油、茴油产量均居广西首位。作为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城市,保持良好生态,发展绿色产业,梧州占尽先机。
经过长期探索,梧州形成了依托林业产业带动的全民造绿、护绿的良好氛围。让造林绿化与产业发展结合,让绿化工作既是义务、责任也是利益所在,让企业、单位和个人谋取利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参与造林绿化——梧州的愈来愈绿或正受益于此。
形成好的氛围,需要好的政策出台。2009年,梧州出台《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打造林业强市的决定》。
2010年,《梧州市林业产业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提出“培育千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五大产业集群,打造五大名牌,2020年实现产业总产值超过220亿元”的目标。
蓝图,正被现实勾勒得愈发清晰。
积蓄优势,放大海绵效应
稳定且不断增长的森林资源就像海绵,劳动力与企业就像水。当资源不断释放价值时,那些水会主动靠拢并更好地呵护这块“海绵”。
在梧州,“水”和“海绵”的互动无处不在。
在长洲区倒水镇富庆村,人们见面聊得最多是采脂,采脂已成为村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入夏以来,松脂收购价一路攀升,一担松脂价格达560元。2009年,村民刘焕钊承包了村委集体林场的2000株松树,今年立冬前松脂纯收入就可达6万元。富庆村有松树20万株,每株一年收入30元,今年全村仅采脂收入就将超过600万元,仅此一项今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
林业经济收入的增长不断刺激着造林绿化的速度,这在富庆村得到印证。在搞好松脂生产的同时,该村村委积极引导群众种松树30万株,改造荒山3000多亩。
森林资源质量和总量关系着林业产业发展,对企业而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实现产业与生态共赢的机遇。
对此,广西三威林产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凤超深有感触:“产品有人买企业获利,群众收益也同步增长,从而对森林资源形成自发保护,三者形成了良性循环。”
据不完全统计,仅三威一家,每年有超过5000人的季节性劳务工从事与林业相关的生产。
“集群式”发展,梧州落子产业棋盘
显然,随着建设林业产业“25111绿源”车间启动,以林业产业为支撑的“创森”模式正在梧州增速。
所谓“25111绿源”车间,即通过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到2020年,对全市商品林地实行林种结构调整,建设以桉树为主的200万亩纸材林基地;以良种马尾松为主的500万亩采脂林基地;以大叶栎为主的100万亩人造板材林基地;以及100万亩八角、100万亩玉桂香料香精林基地。
以基地建设为依托,梧州将培育和扶持高新科技龙头企业,在全市形成林板、林浆、林脂、香料药材油茶和森林生态文化5大产业群。
与此同时,通过强强联合和龙头企业带动,规划期末将使林产名牌“三威”、“帆船”、“西江桂”、“华松牌”及“四星级山岳型森林公园”成为梧州五大标志性品牌,到2015年全市林产实现总产值将超过150亿元。
谢善高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不仅要注重达标,更要注重青山常在、产业发达、持续发展,基地建设将增加全市绿量,提高森林生态功能,促进林业生态与林业产业协调发展,在探索具有梧州特色的森林城市建设模式的同时,梧州也将全市森林覆盖率锁定在7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