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四川率先在全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1999年,又率先在全国试点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两大工程的实施,为四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在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同时,抓住四川森林资源丰富、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的优势,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将其作为壮大农村经济新的增长极。2008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四川省林业产业发展纲要》,提出了在生态建设优先的前提下,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为了实现全省林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2009年,四川推出林业产业强县建设。省财政厅、省林业厅以机制创新、科学发展为抓手,以重点县建设、多项目整合、高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大力增加对林业产业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2008-2010年省级财政安排用于林业产业基地建设的资金达1.7亿元,同时,将2009-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外专项建设资金4.6亿元也主要用于了林业产业发展。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全省共实施省级财政林业产业基地项目214个,累计培育木质工业原料林、竹林、特色经济林等重点林业产业基地217.12万亩,修建和改造林区道路4.15万公里,共带动全省120个县(市、区)高效培育林业产业基地近1000万亩,消化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75万人。项目达产后,预计年增加农民收入达5.7亿元。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从林业上获得收入521元,较2005年增长86%,年均增长16.8%;2009年,全省实现林业总产值953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24.2%,高出全国2.6个百分点,林业总产值在全国排名由2005年的第八位升至第六位,谱写了四川林业产业发展的新篇章,受到了财政部、国家林业局的高度评价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林业产业发展的春天到了”,“让万顷蜀山富甲天下”。欢欣鼓舞的不仅是林业人,“林业强省”正在惠及更多的四川农民。
重点县建设 培育龙头,打造品牌,示范带动全局发展
2009年,经省政府同意,省林业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根据各地林业产业基础、优势和潜力,分区域和产业类型确定了25个林业产业强县培育县,在政策、项目、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创新了以点促面、重点突破、示范带动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各个林业产业强县培育县将林业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依托本地林业资源优势,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发展,实现了经济增长、农民增收、财政增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林业产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使我省林业产业整体实力得到提升,为全省县域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了经验。据统计,25个林业产业强县培育县今年上半年实现林业总产值117.7亿元,占全省的33.6%,农民从林业上人均获得收入426元,比全省平均高93.6%。
多项目整合 组合资金,形成合力,建大基地促大产业
林业产业要做大做强,关键在于第一道工序基地建设。省财政厅、省林业厅要求各县将林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项目进行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同时整合其他部门项目资金,用于林业产业发展,形成合力,使林业产业基地建设达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跳出了传统“就林业抓林业”的思路,转变为“用工业的理念抓林业”,基地成为附加值大幅提升的林产加工业“第一车间”。
“十一五”以来,省级财政投入资金用于林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在85个县(市、区)培育林业产业示范基地155万亩,各地财政也纷纷投入资金开展林业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建设。2009年,结合工程项目,全省林业产业基地培育利用中央资金7.9亿元,比2008年增长1.4倍;省、市(州)、县(市、区)三级财政用于林业产业发展的投入达到8.2亿元,比2008年增长72%;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投入资金147.4亿元,比2008年增长80%。
数据为证:2009年,全省林业产业基地面积达到7545万亩,其中短周期木质工业原料林2520万亩、竹林1347万亩、特色干果736万亩、木本油料45万亩、森林蔬菜399万亩,分别比2005年增长60%、85%、82%、67%、104%、51%。在林业产业基地中,已建成集中连片、优质高产的现代林业产业基地626万亩。
以原材料为主的“第一车间”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曾经制约四川林业发展的加工能力的大幅提高。2009年,全省竹浆生产能力达168万吨,木竹家具产能达到2700万件(套),均居全国第一。崛起一批全国知名品牌,宜宾纸业、国栋建设、升达林业已成功上市。成都市依托全友、明珠、升达等龙头企业,坚持林板一体化,成为全国家具生产的重要一极。泸州、乐山、宜宾、雅安等地积极走林浆纸一体化的路子,大力发展竹浆造纸等优势产业,涌现了永丰、银鸽、金安等一批著名龙头企业。全省规模以上林业企业达到467家,其中亿元林业企业50家,比2005年增加30家。
“用现代服务业的理念打造生态”,凭借森林卖空气、卖生态,林业、旅游产业互动热潮正酣。2009年,全省接待生态旅游游客1.28亿人次,实现直接旅游收入171.5亿元,为2005年的3.9倍。
科技创新 加大投入,推广技术,提高效益富民强省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在加大产业基地建设投入的同时,省财政厅、省林业厅也加大了对林业科技的投入。《巨桉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定向培育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这个荣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项目,在3年时间内就让四川桉树工业原料林良种使用率从零提高到80%以上,建基地100万亩,四川从此走进无性系林业时代,成为财政积极支持林业科技事业结出硕果的典范。丛生竹定向栽培技术,核桃优良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高接换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杨树、桤木、慈竹、绵竹、核桃、油橄榄等优良产业树(竹)种的适生条件和集约经营技术的集成和推广,高性能木竹材重组、板式家具及强化地板生产,竹材平压、高吸附性竹碳加工……有6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8项获省政府科技进步奖。科技支撑在提高四川林业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区域布局、建立林业产业化体系,是现代林业的两个特征。根据各地气候条件、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布局,全省林业产业发展科学地划分为五大区域:川西平原区重点发展木竹精深加工、林产品贸易和园林花卉等;盆中丘陵区重点发展竹产业、名特优新经济林等;盆周山区重点发展工业原料林、茶叶、药材、木竹加工和生态旅游等;川西南山区重点发展亚热带水果、调香料等名优经济林、木质工业原料林和以松香为主的林化产品加工等;川西高山高原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林下资源开发、培育经济林果和调香料等。一个个指向美好前景的目标出台
2015年,全省将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2000万亩以上,竹浆、家具产能增长超过70%,林业生态旅游人数突破2亿人次,实现林业总产值2000亿元。全省农民从林业产业上人均获得收入超过1000元,建成林业产业强县40个,家具生产、竹浆造纸和特色林产品加工园区50个,确立林业产业全国强省地位。
几乎都是翻一番以上的目标,四川林业人信心十足:抓住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林业产业发展的第二春已经叩响大门。
万源
把生态作为第一生产力
“八山一水一分田”,万源市是全省的林业资源大县之一,被达州市定位为生态产业经济区。市域经济发展,百姓致富增收靠的是生态圈,打的是生态牌。
一株株红油香椿正在细雨中栽下,一件件由杨树制造的“靓宝宝”儿童床完成装配,一片片核桃树正在进行高接换种。树、花、菜突显区域特色,杨树工业原料林基地创产值,核桃林为群众增收致富,“生态立县”被万源市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区域战略选择。
2009年以来,万源市抓住被纳入全省25个林业产业强县培育县的机遇,财政安排林业产业化项目资金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资金1400万元,吸引企业、业主、林农的资金上亿元,投入林业产业发展。通过几年的发展,目前,万源市已建成工业原料林、特色经果林、森林蔬菜、木本药材林20余万亩,林业产业已初具规模。
万源决策者的生态经济蓝图鼓舞人心由过去单一的砍树卖木头向种树卖空气、卖景观、卖生态转变,坚持“认准路子不改变,下定决心不动摇,一届接着一届干”的工作思路,着力在扩大规模、强化品质、培育龙头、创优品牌上下功夫。
这一思路的成效在杨树产业化上已显现。万源市利用前几年已发展起来的5万亩杨树工业原料基地,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四川发荣林业有限公司进行深加工。依靠给著名儿童家具“好孩子”做代工积累的经验,去年该公司创立自主品牌“靓宝宝”,以杨树为原材料制造儿童床,提升产品附加值。今年,发荣公司征地600亩,投入5000万元新上5条生产线,扩大产能。同时,联合农户共同组建专合社,新栽5万亩欧美杨,带动3万农民发展林业循环经济。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万源独特的森林蔬菜产业。“椿芽炒蛋”是一道颇受欢迎的时令菜品。万源市多个乡镇群众有栽种红油香椿的习惯,近年来已小有规模,吸引来经纪人到地头收购。当地红油香椿具有上市季节晚、含有人体必需的硒元素等独特优势,每亩年收益可达到2000元,市场需求大,农民发展意愿急切。全市今年将栽植3万亩香椿,明年春季即可摘食。
朝天 核桃成为农民致富“摇钱树”
退耕还林种植的2000亩核桃基地开始次第挂果,蜂拥而来的商贩已经从过去的树下买核桃,变成提前大半年包树了,农民人均从核桃产业获利1000元。“朝天核桃”出名了,以双河基地为核心区域,带动了全区种植面积达20万亩。
2000年,广元市朝天区林业发展迎来了重大机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面对国家巨额的财政资金投入和山区农民守着大山过着穷日子的现状,区委、区政府要求区财政和林业主管部门,要搞好规划,选好项目,用好资金,为农民找到致富的路子。经过专家论证、村民集体讨论,决定发展前景好、本地极具优势的乡土经济林果核桃。说干就干,而且区上把它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届接着一届干。
朝天区朝天镇双河村“土专家”杨满林看着满山盛果的核桃树会心地笑着,自开始连片发展核桃以来,他嫁接过的核桃苗数以万计。双河村2000亩核桃基地,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带动了全区种植面积达20万亩。今年,国家地理标志论证的通过,又给其添上了品牌的双翼,可以一飞冲天到2015年,把朝天区建成全省最大、全国知名的核桃生产和加工基地。
一飞冲天的豪情在朝天区区长蔡邦银看来,由一个个理性的数字组成:
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历届党委、政府均高度重视核桃产业的发展,并作为林业产业化建设的突破口,经过近10年发展,核桃种植和管理达到了区域化、规模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研—产—加—供—销一体的格局基本形成。今年11月初,“突破性发展核桃产业”更成为全区的决策共识,一系列举措,促其升级为区域支柱产业。
去年,朝天区核桃产量达到9100余吨,成为全省产量最大的县。从市场需求看,全球每年需求上千万吨,去年总产量只有180万吨,中国出产50万吨。朝天区“四川最大”的前方,是“小小核桃滚全球”的产业梦想:通过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和林业产业重点县培育县项目的支撑,到2015年,核桃基地规模达到35万亩,其中标准化基地达到25万亩,品种改良面积达到20万亩这意味着,自今年开始,朝天区每年将新栽3万亩、改良3万亩。
梦想有现实支撑,并不遥远。全区16万农民,有10万人参与核桃产业发展,“技术明白人”达到4万余人,核桃丰产技术推广专业队60余个,从业人员上千人。“111”工程成为战术路径:人均有核桃1亩以上,户均有1个核桃种植技术明白人,户均核桃收入达1万元以上。到2015年,农民增收目标瞄准人均3000元以上。核桃产业将成为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强大的“第一车间”,给了核桃产品精深加工有力支撑。目前,上海阿明食品投资3000万元在广元建成的核桃加工厂已投产,朝天区仍将持续引进,进一步提升附加值。同时,将利用川陕交通“咽喉”地位,建成川陕甘毗邻地区知名的核桃批发交易市场1个,力图“朝天核桃卖全球”。
打造核桃产业文化,进行区域公共营销,举办“核桃节”,大力发展农民专合组织,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巨大的动力也是压力,朝天区林业局局长向荣华深知:产业前景光明初现,美好未来更在手中。
华蓥 以项目围绕企业建原料基地
华蓥市自2005年以来,在退耕还林及其后续产业发展项目资金的带动下,采取“业主+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全市共栽植以巨桉为主的纸浆工业原料林14万亩,竹林5万亩。
华蓥人的兴奋一望而知。从五七农场的巨桉林下山来,华蓥市林业局纪委书记苏明福一直感叹:“林业人大干一场的时代来了。”
大干一场的含义有两个。
一个是华蓥市于2005年确定了围绕20万吨纸浆项目建设以巨桉为主要品种的原料林基地,5年间,在退耕还林及其后续产业发展项目资金的带动下,采取“业主+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全市共栽植以巨桉为主的纸浆工业原料林14万亩,竹林4万亩,建起500亩以上的巨桉栽植基地8个,竹产业基地3个,早期发展的竹林已郁闭成林,巨桉树高18—20米,胸径20厘米,已可开展第一轮采伐。今年,该市聘请专业机构编制完成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到2012年,全市工业原料林面积达20万亩,竹业基地达5万亩。
另一个,是华蓥人眼中的重大机遇2009年11月,华蓥市被确定为全省林业产业强县培育县后,确定了以实施城市森林、农村森林、林业产业、林业保护“四大工程”为载体,全面推进林业产业建设。以省级财政安排的林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资金500万元和国家安排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资金800万元为杠杆,撬动业主和农户投入1.6亿元,放大了10倍以上的效应。华蓥市还建立了政府投资逐年递增的投入机制,每年从农业资金中安排不少于100万元用于林业产业强县建设工作。
前些年,该市抓住全省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机遇,共实施4.5万亩造林绿化。今年,有效统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资金,并整合林业、农业等其他部门项目资金1700万余元,集中用于林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在基地建设过程中,为解决种苗资金和销售等难题,纸浆项目业主思平浆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承诺提供全部种苗,并先垫付种苗款,镇(乡)、村组织专业队伍造林。林木采伐后,公司按市场价格向农户收购木材,同时按每株0.22元的成本价扣除种苗款,较好地解决了种苗费用不足和销售的难题。通过几年的发展,全市共引进纸浆工业原料林种植业主20余户,带动周边农户3000余户脱贫致富。
金阳 青花椒产业绘就增收蓝图
金阳青花椒栽种面积已达55万亩,5000多万株,占全县经济林面积的85%,产值达1.58亿元,椒农12.37万人,人均收入近1300元。与10年前相比,各项指标均翻了几番。
密林掩映着金沙江畔,太阳照耀着青花椒上的露珠。狮子山下金阳县虽处深山,声名远播:四川省青花椒之乡、中国青花椒第一县,首届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名特优新奖”、“绿色环保奖”得主。
获得产业名声,除去品质、规模,还要有不可复制的生长环境。金阳县山多、地峭,海拔高差超过3000余米,气候一日三变,每处不同,因此造就青花椒色绿、香清,麻味纯正。
2000年,退耕还林工程开始实施,金阳县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着力打造发展前景广阔、具有地方发展优势的青花椒产业。专门成立了青花椒生产办公室,响亮提出以“以青花椒富民、助农增收”的工作思路。近年来,这一产业的战略地位再度提升到 “以青花椒富民,以青花椒富县”。
富民在先,富县在后,产业图变路径因此显现以家家户户种植为依托,大力进行“区域品牌”营销,进而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拉动第三产业发展。
“十二五”目标指向青花椒产业的全面出击:通过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和林业产业强县培育县项目资金的支持,改造低产青花椒10万亩,规划种植优质青花椒5万亩,建高产示范基地5000亩;建成以抗旱为主的18万亩椒园水系配套工程;建成宜宾、成都、北京3个全国最大的青花椒批发市场。全县青花椒种植面积突破60万亩,产值达到30亿元。建一座保鲜青花椒100万吨、精炼油300吨的青花椒加工厂,全面推进林业产业快速发展。
机制配套:将林业产业建设成效纳入县委、县政府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将目标、任务、资金、责任落实到各乡镇。
项目整合:2009年整合各种项目资金共投入青花椒产业941万元,助农增收效果显著去年全县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405元,占总收入过半,青花椒的贡献超过90%。
110户农民青花椒年收入超过10万元,被称为“条件艰苦、生活清苦、工作辛苦”“三苦地区”的金阳县,借此看到了巨大的产业希望。誓将产业蓝图绘到底,青花椒“百年产业”品牌拉动的不仅是林业产值,还有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四方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