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改委:12月CPI不会破五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5日接受央视采访时指出,12月CPI不会“破五”,而且会低于11月份。目前有国际投行将明年中国物价控制目标提高至4%有一定道理。
周望军指出,要建立应对物价上涨的工资上涨机制。各地应尽快建立物价上涨与低保标准挂钩机制,低保补贴标准的涨幅应该等于甚至高于物价涨幅;政府应该提高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水平;合理控制工资与物价螺旋上涨的节奏。
2、中国财政货币政策“一松一稳”搭配发力
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这意味着金融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正式转向稳健。本报就此对部分专家和业内人士进行了采访。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表示,货币政策此番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说明,管理好通胀预期已经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所在。“稳健的货币政策”有两层含义:首先,2011年的货币增长率会比2010年有所降低。其次,央行可能会继续加息。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谭雅玲表示,货币政策转为稳健是回归常态,有利于增强中国经济的风险控制能力。由于目前欧美仍然维持最低利率,国内再加息会进一步加大利差,从而增强热钱流入的压力,因此,短期内再加息不是好办法。进入明年以后可以考虑加息,具体的加息时间和幅度,要参考当时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指标以及欧美国家利率的变化。
3、11月CPI或达年内峰值 本月加息概率大
11月份经济数据将于本周六公布。虽然近期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措施抑制物价上涨势头,但11月份的农产品价格同比涨幅仍创出新高。业内多数专家预计,11月份CPI涨幅将在4.8%左右,达到年内峰值,12月份或将止升回落。
随着国家调控措施的效果逐渐显现,大多数专家认为,12月份CPI将有望止升回落。“之前农产品价格暴涨主要是投机炒作因素影响,在这些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后,价格肯定会回落。”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预计,12月份CPI涨幅将回落至4%以内。
4、石油业呼吁建供求预警体系 谨防油荒反复上演
今年年末上演的这一轮“柴油荒”引发了业界对于机制环境以及应对措施的反思。对于未来如何避免“柴油荒”成为常态,业内专家建言,应“建立成品油供求关系评估预警体系”。
市场监测机构东方油气网总经理钟健昨日向记者表示,政府可通过建立这一体系来监测市场供求状况,并在不同的失衡状态下及时启动针对供应总量及供应渠道的不同调控方式,例如要求企业提升加工、延缓检修;委托地炼代加工;以及阶段性开放民企进口等方式方法,以此来避免重蹈“油荒”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