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12月CPI涨幅将降至5%以下
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1%,涨幅比上月扩大0.7个百分点,创28个月以来的新高;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1%,环比上涨1.4%,继续显现出一定的通胀压力。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当日表示,12月CPI涨幅将降至5%以下,但明年一季度仍将高位运行。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指出,由于12月份物价的翘尾因素下降,加上11月底各地实施一系列稳定物价的政策,居民生活必需品粮、油、肉、菜价格趋稳或者有所下降,预计11月份CPI涨幅是今年的高点,12月份CPI涨幅可能回落到5%以内。这位负责人同时表示,由于10月、11月份新涨价因素较多,对明年上半年特别是一季度的滞后影响较大,预计明年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仍将高位运行。
2、央行主打准备金抗通胀
12月11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第二届中国阳光私募基金峰会上表示,在当前形势下,央行运用“缓加息、多调存款准备金率”来对抗通胀是明智之举。同时,吴晓灵认为2010年货币政策将归于稳健,预计M2增幅将在14%至16%。
“央行将主要运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减少通胀压力。”吴晓灵在论坛上指出,如果央行采取加息的措施治理通胀,热钱在利差吸引下会进一步流入,这使得央行政策出现“两难”。
3、稳物价成当务之急 明年财税改革有望深入推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日闭幕。明年我国将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同时将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分析人士认为,明年我国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经济增长可能保持平稳运行,管理通胀预期将成为调控的阶段性重点。同时,明年财税体制、收入分配等领域的多项改革有望继续推进。
“本次会议提出将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意味着控通胀已经成为调控的首要任务。”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认为,当前我国物价上涨压力较为明显,可能加剧资源错配和泡沫程度,并冲击中低收入群体的福利水平。如果没有相对稳定的价格水平,就不可能平稳实现“稳增长”的任务,也不可能有“调结构”的良好氛围,控通胀已成为调控的当务之急。
4、中国增加进口拉动全球经济 鼓励出口转向平衡
2010年第三季度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率为9.6%,明显呈现出放缓的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中国经济增长几乎占世界经济增长的1/5,而中国的购买力占世界总购买力的1/4。世界煤炭研究机构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煤炭消耗量占全球消耗总量的46%,同时也消耗了世界上相同份额的铝和锌,而在粗钢的消耗方面更是欧盟、美国以及日本总量的两倍。今年中国对于手机的需求量将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
本报记者从海关总署获悉: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市场需求拉动了周边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复苏,特别是带动国际市场原油、铁矿砂等大宗产品价格快速回升。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初级产品进口价格水平累计上涨幅度已高达37%。剔除价格上涨因素,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口物量实际增长23.8%,明显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进口增速,各主要经济体对中国市场出口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信息中心主任张军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已意识到进口的重要性,从原来的“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政策逐渐转变到现在的“倡导贸易平衡”政策。2010年,中国政府在进口通关方面加大了便利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