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商务部确定,到2010年培育形成50个优势明显、各具产业特色的中西部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到目前,全国共有44个城市获得牌匾。按照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工作的意见》,国家开发银行将用300亿元人民币支持中西部地区重点承接地的加工贸易发展,重点承接地的加工贸易项目可以享受国家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和技术援助贷款支持。对进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于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国家开发银行还可以提供更加优惠贷款条件。
2008年,梧州市被广西商务厅认定为自治区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今年10月,桂东四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方案被国家发改委批复,进一步提高了梧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的地位,将有效推动梧州市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梧州成为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对于进一步促进该市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的培育和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和融入全球产业链,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等,以及西江经济带建设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广西梧州市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优势和潜力
(一)区位条件优势
广西梧州区位独特。梧州是连接“泛珠”和“泛北”区域性枢纽城市;处于大西南联系华南经济圈便捷通道的咽喉位置,承东启西功能明显;也是珠三角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经济合作的“交集区”和“叠加区”,区位极其特殊。
梧州交通便利。梧州作为“西江黄金水道”上的国家一类口岸,是全国28个主要港口城市之一,梧州港河段全长129.5公里,现有码头泊位67个,十二五期末总泊位将达到130个,年货物吞吐能力达到8000万吨。围绕国内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梧州现代综合立体交通格局已初步形成,九条高速公路、四条铁路、一条西江黄金水道、一个航空港、一条“西气东输”管道在市区交汇,特别是梧州至广州高速公路车程仅2个小时,梧州至广州高铁仅48分钟,梧州至广州航线仅45分钟,使梧州融入南宁2小时经济圈,广佛肇1小时经济圈。梧州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仓储、运输等物流设施,以正在建设的赤水港综合服务物流园区、再生资源物流园区、梧州出口加工区等一批物流载体为依托,以铁运、水运、空运、陆运集疏为物流配送运输方式,完全满足2015年全市物流服务产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全社会物流需求量1.7亿吨以上的目标预期。
梧州资源富集。一是林业资源,梧州市林业用地面积1431.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754.8万立方米。可营林面积930多万亩,可以用于营造速生丰产林、采脂林、天然香料林(肉桂、八角)。二是水资源,梧州市水资源丰富,桂江、浔江、西江贯穿全市,汇集了广西河流85%以上的水量,过境水量高达2083亿立方米。河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49.7万千瓦,可开发资源108.9万千瓦。丰富的淡水和水力资源,为发展耗水型工业如造纸、水电、火电、核电和渔业与水禽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已建成投产运营的长洲水利枢纽是国内同类型水电站中大坝最长、机组台数最多的大型水利枢纽,被誉为灯泡贯流式机组电站中的“三峡工程”,电站总装机容量63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30.14亿千瓦/时,有力地保障了梧州电源供应。三是矿产资源,拥有发展冶金和建材的资源优势。梧州市已探明金属矿资源有黄金、稀土、铜、铁、铅、锌、钛等。非金属矿产有石灰岩、花岗岩、砂页岩、重晶石、大理石、石英石、硫和高岭土等17种。其中被命名为“中国岑溪红”的花岗岩可与“印度红”相媲美,其储量达21亿立方米。
成本比较优势。梧州市自然资源、产业资源、人力资源、电力资源丰富,水、电、气、运输、建材、通讯及劳动用工成本较低。在水电气方面,梧州是广西14个地市中水价较低的城市之一,是国家“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必经之地和支撑地,水、电力、天然气供应充足而且价格较低。在劳动力供应方面,全市劳动力总量达185万人,每年新增劳动力约20万人。拥有3所高等院校和28所中等职业学校,每年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种专业人才。在运输方面,目前,梧州已形成了公路、水路、铁路、航空“四位一体”的交通格局,交通运输成本更具竞争优势。在建筑方面,梧州本地大量生产陶瓷建材,建筑成本较低。在电子信息方面,梧州与中移动、中电信开展战略合作,打造西江无线数字航道,建设西江信息枢纽港。因此,梧州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具有综合成本低的比较优势。
(二)发展基础优势
经济发展势头迅猛。2009年,梧州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均位于广西前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7.5亿元,财政收入40.1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3.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5%、23.6%、66.6%、26.4%、28.6%、19.4%,增速分别排全区第2、3、3、4、2、2、4位。
工业发展基础雄厚。梧州是广西现代工业的策源地和广西独具特色的工业基地,有良好的产业基础。
产业布局上,梧州选择特有资源和发挥西江航道优势的产业,主要以雁行阵势布局,分四大梯次发展特色产业。第一梯次是再生资源产业,以再生铜、再生铝和塑料三大原材料为基础,拉动铜塑、铝塑、铜铝等相关产品的产业链发展。第二梯次是陶瓷建材产业和不锈钢制品产业。第三梯次是医药、食品和电子信息产业。第四梯次是林产林化、礼品、化工和机械制造产业。梧州产业特色突出,产业配套完善,上下游产品产业链完整,产品市场潜力巨大,人造宝石产量占全世界40%,占全国80%;松脂年产量10万吨,占全国20%;神冠蛋白肠衣产量居亚洲第1位,占全国70%;冰泉大豆固体饮料年产量8800吨,居全国第1位;田七牙膏年产量1.6亿支,居全国第5位;新华电池年产量7.7亿只,居全国第8位;钛白粉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船舶出口居广西第1位。梧州的国内外知名品牌众多,名优产品占全广西的14%。拥有“索芙特”、“奥奇丽”等中国驰名商标,田七牙膏、三威中密度纤维板、索芙特沐浴露等中国名牌产品,新华牌干电池等5个国家免检产品;梧州龟苓膏、六堡茶获得原产地标志;13个中成药产品获得国家中药保护品种,29个中成药产品为全国独家生产品种;冰泉豆浆先后荣获国内外十多个奖项;另外,梧州还拥有20个广西著名商标和22个广西名牌产品。
加工贸易地位稳固。广西第一家加工贸易企业最早在梧州成立,梧州一直以来是广西加工贸易企业最多的城市,也是广西对外加工贸易最便捷、综合成本最低的城市。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梧州市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为广西第一。目前,该市有43家开展加工贸易业务的企业,其中外商投资企业39家、国有企业2家、民营企业2家。企业人员3万多人,并为全市提供了20多万就业岗位。加工贸易出口商品50多种,主要是船舶、压电晶体、电视摄像机零件、玩具、纺织制品、服装、打火机、液晶显示板、钢带制品、鞋类产品、人工宝石、松香及其深加工制品等。2009年,全市进出口总额5.1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1.9亿美元,位居广西前3位,发展势头良好。
招商引资成绩显著。近年来,梧州市主动融入珠三角地区,不断加强与粤港澳地区交流与合作,针对产业集群、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开展产业招商。2009年,全市完成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01.3亿元,同比增长54.9%。其中,实际利用境外资金1.6亿美元,同比增长7%。引进外来投资项目409个,总投资246.4亿元,其中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74个,总投资139.5亿元。
承接转移势头良好。梧州与东部联系日益紧密,梯度产业转移趋势明显。一是粤港澳特色产业向梧州转移的速度加快。再生资源、不锈钢制品和陶瓷等主导产业承接广东的转移的新增投资额几乎占全年到位资金总额的半壁江山。外资的主要来源地是香港,2009年该市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中,港资企业6个,占新批总数的42.86%,合同外资金额2940万美元,占总合同外资金额93.93%。二是工业项目成为梧州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2009年引进外来投资项目共409个,其中工业项目235个,占引进项目57.5%;工业项目到位资金122.5亿元,占总到位资金60.8%。利用外资方面,制造业占主导,全市新批外商直接投资制造业企业12个,占新批项目数的85.71%。
(三)生态环境优势
梧州市环境承载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拥有宜业、宜居的良好生态环境。江河水质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以上标准,水质达标率为100%;现有森林面积1328.7万亩,森林覆盖率72.4%,居广西首位,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梧州市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及花园城市,全力打造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的同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环保机制,完善城市垃圾填埋场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大力推进工业企业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同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对落户梧州的企业实行环保在线监控,严禁承接高能耗、高污染的加工贸易项目,保持优越的生态环境。
(四)区域辐射优势
梧州位于“三圈一带”的交集区域,在产业承接、产业集聚、园区建设、技术创新、区域发展等方面可产生辐射带动效应。
产业承接模式辐射。梧州承接发展新模式,推进有序承接、产业融合、转型升级、集聚发展,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探索区域联动发展新途径,深化与粤港澳等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分工合作,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到梧州投资办企业,重点在设施共享、园区共建、利益共享、信息互通等方面率先突破,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把梧州建成为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样板城市。
产业集聚平台示范。梧州市着力建设一批功能完善、设施配套、机制灵活、政策优惠的工业园区,其中国家确认的工业园区3个,广西确认的A类产业园区5个。梧州再生资源加工园区是国家对进口七类废物定点加工企业实行 “圈区管理”的试点园区,正在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已形成再生资源拆解、精深加工和物流配送一体化的产业集群;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和出口加工区均在梧州工业园范围内建设,已形成一批以中恒制药、神冠蛋白、宝嘉制衣、天鹅电池、奥奇丽、荒川松脂等外向型、科技型产业龙头企业集群;长洲集中区、陶瓷产业园分别已形成不锈钢制品产业集群和陶瓷建材产业集群。目前,现有的各园区产业分工明确、产业集群发展、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竞争优势明显。
技术创新潜力巨大。梧州市有良好的技术创新潜力,目前拥有15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个科技企业孵化园,建立了梧州市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和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网;拥有广西药物提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3家自治区级技术中心、1个行业工程研究中心、10个高新技术企业开发机构和4个工业类生产力促进中心。梧州市具备有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提供技术支撑的能力。
区域合作带动明显。依托西江黄金水道以及梧州资源要素成本优势,发挥“承东启西”作用,梧州市重点加快与粤港澳的互动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形成和壮大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西江经济带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加工贸易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服务“三圈一带”,辐射带动桂东地区发展。
二、梧州市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
(一)发展目标
以建设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为抓手,打造国家中西部地区重点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示范基地,实现加工贸易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大、总量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具体达到以下目标:
——城市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9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中西部地区中等水平,加工贸易年均增长15%以上,带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产品加工贸易进一步发展,机械装备制造、有色冶金加工、建材化工、食品轻工、林产林化等优势产业在西江经济带和西部地区的地位进一步凸显,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体系日趋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带动加工贸易发展的强优企业。
——体制创新和开放合作深化拓展。承接加工贸易转移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全方位开放合作格局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产业发展等与粤港澳等东部发达地区实现对接,形成一批特色化、集约化、外向型发展的产业开发园区,外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实现大幅增长。
——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环保机制进一步完善,园区“三废”集中处理设施完备,加工贸易企业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效果,单位GDP能耗明显下降,工业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率达到10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保持宜业、宜居的良好生态环境。
到2020年,承接加工贸易转移项目投资额、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在2015年的基础上均再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和谐,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二)战略任务
具体完成以下战略任务:
——承接加工贸易转移重点产业。紧紧围绕“雁形阵势”工业发展布局,重点承接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到2015年,第一梯次的再生资源产业形成产值达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第二梯次的陶瓷建材产业和不锈钢制品产业产值分别达到200亿元;第三梯次的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分别达到200亿元,食品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第四梯次的林产林化、礼品、化工和机械制造产业分别达到50亿元;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继续把宝石、日用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壮大。
——建设承接加工贸易转移重点园区。园区承接与集聚能力显著增强,引进国际国内500强企业,着力培育工业增加值超百亿元的园区,力争到2015年,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产值超1000亿元,梧州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出口加工区)和陶瓷产业园产值超200亿元,一批工业园区产值超100亿元,不断壮大产业集群。
——强化承接加工贸易转移支撑能力。一是建设国内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全面推进水运、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和集疏运输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物流配送和商贸流通业,构建与珠三角地区一体化的高效、便捷、通畅、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及物流配送体系。二是提高能源保障水平,完善能源结构和输配电网络建设,构建多元、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三是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推进现代电子商务平台、公共信息平台、政府资源共享平台和信息安全保障平台的一体化,实现与珠三角、北部湾经济区网络基础设施对接与信息资源共享、互联互通。
三、梧州市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
为构建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竞争优势,梧州市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具体如下:
(一)创新体制机制
1、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一是鼓励引进科技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能耗较少、无污染的加工贸易项目。二是放宽加工贸易转移企业登记条件。三是实行企业筹建登记制度,除涉及国家安全、公民人身安全、影响环境以及国家严格控制的项目外,可先办理企业登记,确认主体资格。四是放宽企业和经营户住所权属证明的限制。五是对在转出地已获得认定的高新技术和产品等资格的加工贸易企业转移到该市的,直接上报上级业务部门办理确认。
2、建立项目联合审批机制。积极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规范政府行为,强化招商引资服务,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提高行政效率,建立项目联合审批制度。在加工贸易企业用地、环评、规划选址、项目立项等审批事项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服务。
3、建立商检、报关通关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口岸管理协调机制,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速度。简化区域内加工贸易企业搬迁手续,实行“厂到厂”的设备结转,对单证齐全有效、手续完备的加工贸易合同备案、变更手续在1个工作日内办结,合同核销手续在2个工作日内办结。二是全面实行“全天候、无假日”值班和24小时预约报检、通关制度。三是为A、B类加工贸易企业提供“直通式”、“保姆式”服务。实行海关直接与企业沟通、海关在现场设立专门通道,优先办理加工贸易合同备案、变更、核销手续等。四是给予进出口额1000万美元以上或出口额达500万美元以上的加工贸易企业,应用提前报关、联网报关、快速转关、上门验放、加急通关、担保验放等“便捷通关程序”。五是大力推进“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作业模式,简化进出口货物跨省区流转的通关手续。六是检验检疫实行电子申报、电子监管和电子通关,加快实施分类管理和过程监管新模式。
4、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发挥区域互动合作平台作用,广泛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和产业分工合作。主动积极参与西江经济带、融入北部湾、接轨珠三角。充分发挥每年举办的梧州国际宝石节和西江经济发展论坛等合作交流平台作用,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主动接受粤港澳地区的辐射和带动,加强区域产业对接,构建梯度发展、分工合理的产业协助体系,大力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资金、技术转移;加强信息平台、科技研发、人力资源、信用体系、市场准入、质量互认和贸易促进等方面的对接,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加快形成区域产业优势互补、互动发展格局。
(二)强化政策支持
1、财税扶持政策。一是设立支持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发展专项资金,从2008年起,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预算安排1000万元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发展专项资金,分别用于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补贴以及支持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企业的科研、技改等项目。二是对加工贸易转移项目实行资金补助。三是建立吸引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激励机制,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企业在工业园区进行二次投资的,项目投产后,地方财政对企业实行奖励。四是规费减免。对与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项目相关的各类规费、手续费等,属于自治区收取的按自治区的规定执行;属本级收取的各种费用,能免的一律不收,政策规定要收取的按最低标准收取。
2、融资扶持政策。一是建立财政担保基金。组建金融担保公司,帮助加工贸易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二是建立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项目库,市政府全力协调加大对加工贸易转移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三是加大对加工贸易转移企业的金融服务,完善企业贷款利率的风险评价、独立核算、审批、激励约束、人才培训和违约信息通报等6项机制建设,引导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把小企业贷款工作与支持加工贸易转移结合起来,改善对加工贸易企业的金融服务。
(三)提高创新能力
1、大力促进承接产业创新升级。重点推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营养健康和传统机械制造等承接产业的创新升级,积极支持中医药、松香、八角、肉桂香料等特色资源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创新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着力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积极引进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支持引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促进承接产业创新升级。
2、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力度,鼓励和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业企业进行专利技术、核心技术、技术标准的交叉授权许可,组建平等的技术战略联盟,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中建设一批加工贸易技术中心,突出解决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
3、努力构建技术创新示范平台。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实施产学研合作重点项目,完善产学研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建立自主创新服务平台的共享制度,加强对重大科技设备、重点实验室等公共创新平台的使用管理和考核评估,促进公共科技资源使用的公平性、开放性和社会化。积极扶持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孵化基地等风险投资机制的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四)加强人才保障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强化人力资源开发。继续巩固“两基”攻坚成果;深化改革,创新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措施和手段,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市场需求、提高劳动者素质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梧州职业学院建设,打造国家级职业技术教育示范基地,推行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加强梧州学院等与粤港澳名牌高校合作,培养本土高素质人才。积极探索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机制,鼓励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和欧美人才工作站;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建设梧州区域人力资源配置中心和桂东人力资源培训基地;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鼓励全民创新创业,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搞好组织实施
为进一步加快加工贸易发展,梧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工作意见》及《梧市促进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八大措施》等政策文件,并编制了《梧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0—2020)》和《梧州市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总体规划》,成立了发展加工贸易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分管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分管副市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由市商务局局长、市招商局局长兼任。商务、财政、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积极落实稳定外贸保增长各项政策措施,为加工贸易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通关环境、物流环境和舆论环境。同时完善政府与企业、民众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推动企业、民间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联合协作,充分发挥社会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加工贸易转移重点承接地建设的实施和监督。该市加快加工贸易发展又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期!日前,在深圳举行的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暨第三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授牌大会上,梧州被授予“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使该市又多了一张“国家级的名片”。副市长关远芳代表该市接受了牌匾,并作为第三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代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