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近日自治区林业厅印发的《广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11~2015年)》,“十二五”期间,广西将大力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从沿海向陆地延伸,构筑三道防线,打造北部湾绿色生态屏障。
广西是我国沿海地区,海岸线总长度1593公里,台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繁,给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为改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从1987年开始,广西就启动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共完成造林28.1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2.03%。工程区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由2005年的5.13万公顷减少到2010年的4.91万公顷,沿海地区初步显现出“山清水秀,碧海蓝天”的优美景象,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但由于各种原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标准不高,林分质量较低,有的地方防护林带出现断带现象,防护功能较弱,与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要求不相适应,加快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提高防护林功能和效益,成为“十二五”期间广西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成为广西构筑“两屏四区一走廊”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内容。
《规划》提出,要构建以村镇绿化为“点”,以基干林带、通道绿化为“线”,以荒山荒滩绿化为“面”,农田林网建设为“网”,点、线、面、网相结合,多层次立体配置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基本框架,在沿海地区的5市18县(市、区)构建消浪林带、基干林带、纵深防护林三道从海滩至内陆的防护林体系。
第一道防线——滩涂红树林,距海边最近,是阻挡海浪、暴潮的第一道生物防线。主要布局在沿海岸线的钦州市的钦南区,北海市的合浦县、银海区、海城区、铁山港区和防城港市的防城区、港口区、东兴市3市8县(市、区)。在项目区内对红树林宜林地栽种红树林;同时对现有红树林加强保护,提高红树林林分质量,改善红树林生态环境。
第二道防线——基干林带,是在靠近海边的陆地海岸线营造的林带,主要起到阻挡台风,降低风速,减少台风的破坏力。主要布局在沿海岸线的钦州市的钦南区、钦州港区,北海市的合浦县、银海区、海城区、铁山港区和防城港市的防城区、港口区、东兴市,共3市9县(市、区)。严格按基干林带建设标准,新建一批林带,完善林带结构。同时,对现有疏残、低效防护林带进行改造。
第三道防线——纵深防护林,主要在陆地海岸线后面,因地制宜营造水土保持林等,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主要布局在钦州市的钦南区、钦北区、钦州港区、灵山县和浦北县,北海市的合浦县、银海区、铁山港区和海城区,防城港市的防城区、港口区、东兴市和上思县,崇左市的宁明县、凭祥市和龙州县以及玉林市的博白县、陆川县等18个县(市、区)的丘陵、平原、台地地区。以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减免水、旱灾害等为主要目的,在宜林荒山荒地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护路林和农田防护林,提高林分质量和生态防护功能。
工程总投资达14.47亿元,建设总面积64760公顷,其中消浪林带9810公顷、基干林带27100公顷、纵深防护林27850公顷。规划五年内营造恢复红树林4000公顷,人工营造基干林带24900公顷、纵深防护林22350公顷;规划封山(沙)育林面积5500公顷,基干林带修复2200公顷,红树林保护面积5810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