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经济减速成定局 扩大内需为稳增长主要途径
有别于往年,2012年的宏观政策基调并非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确定,而是早在11月就已提前透露,即延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不变。
不过,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姗姗来迟,由往年的12月初推至12日-14日,为十年来最晚,一时间市场纷纷猜测:高层对欧债危机及国内形势的观点不一,明年政策基调可能存在变化,甚至预期房地产调控会有所放松,等等。
虽然明年政策表述不变,但目标已经发生变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这是年内中央首次提出“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的判断。基于此,明年经济工作的核心,由今年的控通胀为先转向稳增长为先,“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要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
2、“寒流”来袭 珠三角外向型企业夹缝求生
世界经济“寒流”来袭,已经对我国的外向型企业产生较大影响。在广州、东莞、佛山等多个城市,企业正面临订单转移、汇率波动、摩擦加剧、成本增加等难题。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珠三角的外向型企业试图在夹缝中寻找新的商机。
订单缩水只是外贸企业面临困境的一个侧面。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不同的外贸企业由于成本结构、产品类型的不同,而在困境的感受各有不同。在纺织、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短缺的痛楚感同身受;在主打欧美市场的陶瓷、玩具、L E D产业,受汇率、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最大;在资本密集型的机械制造产业的中下游,则最先感受到资金紧缩的压力。
业内人士表示,在信贷规模受控的双重压力下,银行资金持续紧张,中小企业总体融资成本随之提高。为保证盈利目标,银行采用“以价抵量”形式,相对上年普遍提高了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水平,贷款平均利率由上年同期的基准利率上浮10%提高为基准利率上浮20%-35%。在“钱荒”中,即使有雄心拓展的企业也不得不放慢了步伐。
3、车船税法明年1月起施行 新能源车船可免征
2012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实施条例》即将实施。针对实施中的问题,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昨日进行了解答。
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车船税法规定乘用车也就是核定载客人数在9人及9人以下的载客汽车要按发动机排气量大小计征车船税,而之前的车船税是按载客人数多少计税。同时,车船税法对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的车船做出免征或者减征车船税的规定。这一新变化体现了国家促进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政策导向。
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车船税法中,对乘用车的税负,分别作了降低、不变和提高的结构性调整。比如,对占汽车总量72%左右的乘用车,按发动机排气量大小划分七档,对每一档分别规定了税额幅度。其中,对占现有乘用车总量87%左右、排气量在2.0升及以下的排量较小的乘用车,税额幅度适当降低或维持不变;对占现有乘用车总量10%左右、排气量为2.0升至2.5升(含)的中等排量乘用车,税额幅度适当调高;对占现有乘用车总量3%左右、排气量为2.5升以上的较大和大排量乘用车,税额幅度有较大提高。
这位负责人介绍,车船税法及实施条例增加了多项税收优惠:一是对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的车船免征或者减半征收车船税,减免税范围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二是授权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对农村居民拥有并主要在农村地区使用的摩托车、三轮汽车和低速载货汽车定期减征或者免征车船税。三是对受地震、洪涝等严重自然灾害影响纳税困难以及有其他特殊原因确需减免税的车船,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减征或者免征车船税。此外,车船税法保留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公共交通车船给予定期减、免税等优惠政策。
4、成品油关税下调或难解油荒 两巨头成最大受益者
据财政部消息,自2012年1月1日起,我国进出口关税将进行部分调整。为积极扩大进口,满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及消费需求,2012年我国将对730多种商品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平均税率为4.4%,比最惠国税率低50%以上。这些商品中包括成品油等。
由于目前国内成品油供应偏紧,而且成品油进口资质基本上掌握在中石油、中石化手中,因此中石油和中石化倾向于扩大成品油进口数量,这一方面弥补了成品油供应缺口,增加了企业利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央企保障成品油供应的责任。政府出台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希望两大石油公司能够加大成品油进口,保障国内成品油供应。
值得注意的是,成品油进口关税下调可以提高进口量,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油紧张。但是,有专家表示,供油紧张恐怕并不会因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