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下套种紫檀、黄花梨、沉香、金花茶、罗汉松,在林下养鸡、鸭、牛、青蟹,发展林下采脂、竹笋加工和藤芒加工,建设“林家乐”旅游项目、林下生态休闲项目……在防城港市,沉寂的群山在被保护的同时,正不断被人们的经济意识所唤醒,为社会贡献着绿色财富。
当前,随着防城港市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和新农村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林农增收不再仅仅是砍树卖树,树林下那方绿色小空间的经济价值被不断挖掘出来,林下经济逐渐成为我市林业经济发展的一项新兴产业。
自2009年以来,防城港市强力推进林改工作,确立了林权主体改革、造林绿化、发展林下经济“三部曲”的发展总体思路,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林改后激活林业生产力和建设林业强市的重要突破口,坚持强化领导、政策引导,以实施“千万林农千元增收”工程为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动林下经济发展,让广大林农尝到了“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甜头。
据统计,2011年,全市林下经济实现年产值4.84亿元,涉及林地面积116.04万亩,惠及林农93772人,涉及项目农民林下经济人均纯收入925元。全市已初步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加工、林下旅游等四大发展模式,推动了林下经济由点到面的快速发展。
我市林下种植的重点是珍贵树种。目前已无偿赠送全市林农165万株珍贵树种,此举顺应了林农的期待,得到广大林农的衷心拥护。今年4月底,记者随林业局的工作人员来到防城区扶隆乡,亲眼目睹了这里的林农领取珍贵树种的热烈场面,亲耳听到林农感激市委、市政府的心声:“我们农民多年的迫切愿望终于实现了。”
林下套种的珍贵树种中,金花茶种植是我市的拳头品牌。防城港市林木良种繁育中心苗圃、东兴市东郊意景林下种植珍贵树种等多个金花茶种植基地,在各级政府的重点扶持下遍地开花,并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目前,我市已实现金花茶种植面积1万多亩,约212.5万株。此外,林下种植食用菌已初具规模,林间种植肉桂年产值已达6000吨。
与此同时,“那琴鸭”、“光坡鸡”、“江山鸭”、“竹山鸭”、“红树林青蟹”等特色林下产品品牌美名远播,这是我市发展林下养殖的硕果。全市仅林下养鸡一项,年产值就约达1.1亿元。
港口区、东兴市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红树林资源优势,发展生态蛋鸭养殖、红树林青蟹养殖,养蛋(肉)鸭年产值220万元,红树林青蟹养殖年产值60万元;上思县初步形成了“林木——牲畜——林木”循环模式,全县林下养牛、羊预计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上思、防城大力发展林下养蜂,打造“十万大山”无公害蜂产品品牌,目前,全市养蜂15500群……
我市还努力创新林下产品加工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采脂、竹笋加工和藤芒加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经济效益。上思、防城、东兴等重点采脂区实施林下采脂,预计到2013年,全市松脂产脂面积可达20万亩,林下松脂产值达0.6亿元以上。同时,上思、防城一些乡镇还发展干笋等绿色食品加工项目。此外,藤芒加工业也得到不断发展。防城港市宝兴工艺品有限公司作为我市藤芒加工企业的龙头企业,发展农户加工点800多个,安排农村劳力5600多人就业,带动了农村加工业的发展。
全市各地拓宽思路,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建设“林家乐”旅游项目、林下生态休闲项目,既提升了林业资源价值,又带动了林农致富,促进社会就业,保障生态环境,改善农村面貌。如今,我市重点扶持的森林旅游项目——上思县百香湖“林家乐”、光坡镇红沙村城郊“林家乐”等,如明珠遍撒。今年还要开工建设十万大山大峡谷景区、八角肉桂采摘景观区、北仑至田心特色农业种植休闲长廊等三大林下生态旅游景区。
“林下”一步棋,盘活十万山。我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使“守着森林没饭吃”的老皇历翻过去了,代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展示本区域形象的绿色名片。如今的防城港,林下经济方兴未艾,正展现出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 (记者 梁文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