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蒙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刘友樵
研究员鉴定本虫学名,陆河县南万镇政府大力支持本项工作,特此致谢
本文由杨肇兴执笔
彭石灵 彭永裕 童国健
(广东省陆河县林业局 陆河 516700) (广东省林业厅森防站)
杨肇兴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摘要 云南杂毛虫是红锥的主要害虫,为广东新发现虫种,其生物学特性国内
尚未报导;该虫每年发生1代,11月下旬以卵在树皮内越冬,2月中旬幼虫孵化,9月中旬结
茧,11月下旬羽化,幼虫7龄,昼伏夜出,林间卵和低龄幼虫生存率低,老熟林和林缘木易
受害.
关键词 红锥 云南杂毛虫 生物学特性
云南杂毛虫(Cyclophragma latipennis Walker)是枯叶蛾科杂毛虫属蛾类,为
广东省新发现虫种,为害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取食其树叶,云南杂毛虫国
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婆罗州等地,国内早年在云南省曾有记载和成
虫特征描述,但其生物学特性和其它虫态国内未见报导.
红锥树干通直,材质好,树形优美,近年被广东省列入速生丰产绿化树种.广东省陆河
县分布有红锥林2 000多公顷,为国内罕见的天然林和种质资源库,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1
996年林分发生云南杂毛虫灾,严重地段的树干有上千条幼虫以至看不见树皮,地面每平方
米达100~200条,虽未造成大面积林木死亡,但树冠已光秃一片,林相严重遭破坏难以恢
复生长,尤以母树林受为害严重,需2~3年始发叶,形成花芽和结果,种子
大量减产;虫害发生也污染水源,影响人们正常生活.为此本课题组于1998~1999年在该县
南万镇设点观察,采用室内养虫,室外套笼,林间固定株调查等方法对云南杂毛虫的生物学
特性及其林间消长规律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1 形态特征
1.1 卵
扁圆形,大小1.5 mm×2.0 mm,有褐色花纹,卵面和卵底各具一椭圆形透气孔,边缘白
色,孔表光滑.
1.2 幼虫
共7龄,不同龄期体色有差异,浅棕色,黄棕色至棕黑色,头壳圆形,黄色,单眼6个,
上唇前缘为V形缺刻,下颚须褐色2节,腹部两侧披毛瘤13节,黑色或棕色,腹足5对,趾钩双序缺环,老龄幼虫体肥大,长11~13
cm.
1.3 茧
椭圆形,长52~67 mm,宽21~25 mm,稍扁较薄,黑棕色,常与落叶,土粒粘结,茧表
有黑色毒毛.
1.4 蛹
仿锤形,雄蛹35~41 mm,雌蛹38~48 mm,棕黑色,节间浅棕色,表面平滑具光泽,头
部有密集棕色短毛,头部腹眼1对,腹部第2~8节两侧各1对椭圆形气门呈疤状下陷,中间
一字形极明显.
1.5 成虫
雌雄异色,雌虫褐色,黄褐色,展翅90~100 mm,雄虫色较深,展翅80~83
mm,触 角黄色,羽毛状,翅脉与松毛虫相似,前翅有4条深色波形横线,中室端有小而明显的点,
亚外缘斑列黑褐色,后翅斑纹不清.
2 生活史和生活习性
云南杂毛虫在广东每年发生1代,11月下旬以卵越冬,2月中旬孵化出幼虫,9月中旬结
茧,幼虫期218~225天,11月下旬开始羽化;但随着季节和温度的变化,其各虫态出现的时
间有异,如1999年平均温度比上一年上升0.1℃,其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分别提前1
旬出现,云南杂毛虫生活史见表1.
表1 云南杂毛虫生活史 1998,广东陆河
|
||||||||||||||
|
||||||||||||||
|
||||||||||||||
|
||||||||||||||
|
||||||||||||||
|
||||||||||||||
|
成虫经交尾后在红锥开裂的树皮内产卵,卵多呈堆状,每块41~105粒,平均85粒,在
产卵树上一般1块卵,偶有2~3块,室内养虫笼的成虫则在叶面,叶背,叶柄,枝桠上产卵
,未交尾成虫亦产卵,但不孵化,林间卵粒孵化率90%,卵期101~108天;
幼虫孵化后咬食卵壳,初孵幼虫吐丝下垂借风传布,幼虫群集性,3龄后具明显时空变化
规律,有避光性,昼伏夜出活动,晚上19:00~20:00时上树取食,翌日6:00时下树潜伏,多
在树根部,下部节疤,树洞中,树干背阳部隐藏;初孵幼虫只食嫩叶,幼虫取食从叶缘开始
,随虫龄增加取食老叶,全片叶大部分被吃或全叶片被吃光仅剩叶脉,6~7龄幼虫取食量最
大,7~9月为为害盛期,老龄幼虫多在根基部结茧,尤以树洞为多,可见几十个相连,少量
在树干下部裂缝处结茧,蛹期27~31天.
成虫夜间羽化,时有傍晚出蛾,正常情况下需1~2 h展翅过程,羽化后当天交尾,雄
虫可多次交尾,如遇冷空气和寒潮,羽化将推迟或羽化后静伏不动,不交尾产卵,成虫有较
强趋光性,寿命5~9天,雌雄性比0.92.
3 林间消长规律
对云南杂毛虫消长规律性进行了从卵至成虫各虫态生存率单项试验,并对其发生与环境
的关系进行了调查.
3.1 云南杂毛虫的林间生存率
云南杂毛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为害,病原微生物侵染及气候因素
影响,这些因素对该害虫消长起重要抑制作用;林间挂卵卡进行观察,4
378粒有效卵卵期损 失60%(按90%孵化率计);对1 751条初孵幼虫连续观察,1~3龄幼虫,4~7龄幼虫,蛹,
成虫生存率分别为初孵幼虫数的6.50%,2.50%,1.20%,0.86%,见图1.图中表明云南杂毛
虫全年发生过程中低龄幼虫为生态死亡之高峰期;期间观察到云南杂毛虫的主要天敌有大黑
蚂蚁类,寄生蝇类和病原微生物白僵菌,有效成虫仅占0.86%,数量虽少,但遇到适宜条件
,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密度仍能迅速上升,给红锥林造成严重危害;如1998年镇政府后山红锥
林有虫株率3.2%,虫口密度0.8条/株,1999年在同一地点的有虫株率已达20%,虫口密度也
增加到1.6条/株;同一期间万东村红锥林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也分别上升了19.3%,0.5条/株
.
图1 云南杂毛虫各虫态的生存率
3.2 云南杂毛虫的发生与环境间的关系
虫害的发生与环境间的关系,是其林间发生规律的内容之一,对其进行研究可为防治提
供依据.在2年中共调查了物候,林分,林缘三个方面的因素,并研究它们与虫害发生的关
系.
3.2.1 虫害发生与物候的关系 幼虫发生与红锥芽,叶各物候期的关系密切. 早春叶芽形成期,幼虫将孵化,卵颜色发生变化,展叶盛期,即长成嫩叶后幼虫开始孵化;9月中旬秋叶老化,林间出现前锋茧.
3.2.2 虫害发生与林分年龄的关系 老龄林易发生虫害,1996年南万镇红锥天 然林大面积成灾,该林为1958年原天然林遭砍伐后形成的次生林,历经约40载后有些长势开 始衰退,树皮开裂,树干节疤多,树洞多,利于云南杂毛虫越冬和繁殖;中幼龄林分未见虫 害发生.
3.2.3 虫害发生与林缘的关系 同一天然林分中,边缘木易发生虫害,尤以近 住宅区的林木,其虫口密度历年较高且集中,是云南杂毛虫最佳繁殖场所和虫源地,这与成 虫趋光性有关;因而选择住宅边缘木进行防治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防治建议
4.1 化学防治:幼虫期用灭幼脲,灭杀毙进行防治,效果明显.
4.2 灯光诱杀:根据其特性,成虫羽化期安装黑光灯可诱杀成虫.
4.3 人工捕杀:虫源地和越冬场所捕杀幼虫和蛹,剥取卵块.
参考文献
1 邹钟琳编著.昆虫生态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3
CHARACTERISTICS OF CYCLOPHRAGMA LATIPENNIS
WALKER AND ITS FLUCTUATION IN FOREST
Peng Shiling1 Peng Yongyu1 Tong Guojian2 Yang
Shaoxing3
Abstract Cyclophragma latipennis is a newly found pest in Guan gdong. It
is the major pest harmful to Castanopsis hystrix. It produces one generation a
year, lives through the winter as eggs in the bark. It hatches at the middle of
the coming February, becomes cocoons at the middle of September and emerges at
the late November. The larvae have 7 ages and is active just at night. Survival
rate of both eggs and low aged larva are low in nature forest situation. Mature
forest and trees at the edge are easy to be damaged by Cycl ophragma latipennis.
Key words Castanopsis hystrix , Cyclophragma latipennis W alker,
characteristics
1 Luhe Forestry Bureau, Luhe, 516700; 2 Forestry Department of Guangdon g
Province; 3 Guangdong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广东林业科技
2000年第16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