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不断释放绿水青山的多样价值,探索出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新路。同时,通过林业生态建设,带领深山贫困群众脱贫,谱写了江西生态扶贫的壮丽诗篇。
发展林下经济
结合森林资源特色,江西重点抓好油茶、竹类、香精香料、森林药材、苗木花卉、森林景观利用六大林下经济产业。目前,江西省林下经济面积超过3600万亩,占全省林地的22.2%;参与农民超过300万人,覆盖贫困户11.6万户,林下经济成为助力林农脱贫的主要产业。
新余市分宜县大砻下林场,林场职工正忙着种竹荪,这是“百场带百业、百场带百村”的一个林下种养项目。林场负责人文昌武对记者说:“在竹林下套种竹荪,平均每亩产鲜竹荪400公斤,除去成本及管理等费用,项目净利润可达97万元。”
赣州市定南县岿美山镇坂埠村,张日平和工人们正在油茶基地除草。几年前,刚入行的张日平就遇上了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难题。在当地政府和林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张日平除了支付村民林地租金外,还带动附近不少村民就业。张日平如今成了油茶种植的“土专家”。今年,他基地的油茶即将全面试挂果,预计可产鲜果10多万公斤,产值在50万元以上。
萍乡市安源区高坑镇楠木村引进金丝楠木田园综合体项目,将名贵花卉、珍稀苗木和特色瓜果种植与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农业技术深度融合。村党支部书记吴军萍介绍,项目解决了21户的贫困人口就业,同时投入一户一册资金70余万元,明显改善了贫困户生活水平。
拓宽扶贫途径
国庆节假期,赣州市大余县丫山游人如织,随着森林旅游业蓬勃兴起,外出打工的山区百姓陆续返乡在家门口就业。丫山脚下大龙村村民卢德凤在景区卖肠粉和烫皮,旺季一个月能收入七八千元,去年成功脱贫。
江西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和天然林商品林管护补助标准,增加贫困地区林农收入。推广建立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吸纳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防护林工程、低产低效林改造、重点区域森林绿化美化彩化珍贵化建设等林业项目。
“全国十佳林场”之一的吉水县石阳林场,近年借助国储林项目贷款和资金开展扶贫,聘请70名贫困人口为生态管护人员,带动500多名贫困人员劳务增收。
宜春市丰城焦坑镇曲源村的雷金宝是一名生态护林员,每年收入有2.2万元,还可以在家务农、照顾家人。脱了贫,养老还有了保障,老雷心里乐开了花。
巩固脱贫成果
2019年,江西共安排25个重点贫困县中央和省级林业项目资金16.13亿元,占全省林业资金总量的38.1%。安排1520万元支持重点贫困地区扶贫造林,其中1000万元专项支持50个扶贫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农户”和“场外合作造林”带动扶贫。把林下经济与山区扶贫攻坚紧密结合,通过租山、入股、劳务、自主经营等形式参与林下经济的农民达318.1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40.45万人、建档贫困人口35.67万人,实现了“不砍树、能致富”。
目前,江西已组建各类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7286个,其中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207个,吸纳贫困人口参与林业工程建设20余万人次。 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年补偿标准达到每亩21.5元,充分发挥了生态补偿脱贫的作用。今年,全省新增228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为生态护林员,累计达到23784名生态护林员,可辐射带动7万多贫困人口脱贫,实现山上就业、家门口脱贫。
当前,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江西省林业局将用活用好用足现有林业政策及资源,巩固脱贫成果,并不断创新林业扶贫机制与模式,实现既输血又造血。
一是实施生态保护扶贫。江西大多数贫困县都位于生态红线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位。江西省林业局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大力推广合作造林,吸纳贫困人口参与造林、抚育,重点防护林建设项目和补助资金向25个贫困县倾斜,积极推动建立和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和天然林商品林管护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用好生态公益林及天然林补偿资金,吸纳贫困人口参与管护,增加劳务收入。
二是推进产业发展扶贫。在江西省重点发展油茶、竹类、香精香料、森林药材、苗木花卉、森林景观利用六大主导产业。
三是推广科技创新扶贫。大力开展林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实施一批林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示范工程,强化林业脱贫攻坚的科技支撑。
四是深化改革绿色金融投资扶贫。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加快推行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加快林业资源变资本,推动林业适度规模经营;搭建金融服务平台,推进“财政惠农信贷通”“油茶贷”等惠农贷款融资,扩大林业融资总量,组建林业要素平台,将更多林业资源列入交易品种,推动资源变资产;创新项目投资模式,在贫困地区启动一批国家储备林、森林药材、香精香料、森林旅游等生态产业项目,提高吸纳贫困人口就业能力。
五是开展驻村定点帮扶扶贫。选派优秀干部担任定点帮扶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成员,建强工作队队伍,强化帮扶工作责任。加大对口贫困村尤其是深度贫困村的帮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