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高安市以“稳定承包关系、激活林地资源”为目标,将集体林地延包作为深化林改的核心任务,通过政策引领、机制创新和科技赋能,推动林地承包期统一延长至2062年,为林业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奠定制度基础。
一、政策引领与组织保障双轮驱动
顶层设计精准施策。制定《高安市集体林地延包工作方案》,明确“大稳定、小调整”原则,对2032年前到期的集体林地统一延长30年。建立“市-乡-村”三级工作体系,成立由市委常委牵头的改革领导小组,将延包工作纳入林长制考核,形成“林长带头抓、部门协同干”的责任机制。选取华林山镇、建山镇作为试点,先行探索“真分山”“假分山”“未分山”三类模式,形成可复制经验后全面推广。
矛盾化解机制创新。以原山纠办为班底成立林业局山林权属纠纷调处专班,设立“老金和事室”,通过“一村一策”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如相城垦殖场合山村与建山镇兴民村127亩林地权属争议,通过实地勘测、村民议事会协商,成功完成权属变更登记,为延包工作扫清障碍。截至目前,累计处理错登、漏登等历史问题144宗,调解纠纷5宗,涉及面积340.5亩。
春节攻坚督导提效。在延包工作推进过程中,高安市巧妙把握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的有利时机,创新开展“春节攻坚”督导行动。市政府专门下发《延包工作提示函》,市林业局组建专项督导组,采取“日调度、周通报”机制,1月至2月期间累计开展乡镇督导100余次,建立覆盖全市1997个村小组的进度台账。在灰埠镇锦洲村委会岭下村民小组,督导组指导村集体利用返乡人员齐聚的契机,于1月20日成功召开村民小组会议,28名村民代表全票通过延包方案并现场签字,成为全市首个完成户代会表决的村民小组。该案例开创了“返乡人员参与度+法定程序合规性”的双轨推进模式,其经验被汇编成《延包工作操作指引》在全市推广,推动黄沙岗镇、大城镇等12个乡镇同步实现春节期间延包方案表决率超80%。
二、分类施策与模式创新协同推进
“真分山”模式:针对已承包到户且实际由农户经营的责任山,维持原承包关系不变,通过延包合同明确承包期延长至2062年,稳定农户经营预期。如伍桥镇2752户“真分山”农户通过延包合同确认权益,实现“增权稳心”。
“假分山”模式:对已分山到户但实际由村集体经营的林地,鼓励通过“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方式收回集体统一经营。相城垦殖场7个村小组中5个通过该模式整合林地600余亩,由村集体统一规划油茶种植,带动村民按股分红。
“未分山”模式:对上轮林改未分山到户的集体林地,维持集体统一经营格局,通过延包明确经营方向。龙潭镇68个村小组中未分山林地通过延包后,引入专业团队实施科学抚育,林地经营效益提升40%。
三、数字化赋能与便民服务协同推进
林权登记流程再造。建立“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协同机制,将林权登记窗口入驻市民中心,实现不动产登记系统与林权管理服务系统互联共享。创新“内业为主、外业为辅”地籍调查模式,利用无人机测绘和GIS技术,完成9.24万份林权纸质档案矢量化,登记效率提升50%,首次登记时限压缩至15个工作日,变更登记压缩至10个工作日。
延包全流程规范化。统一使用国家林草局示范合同文本,创新“D+行政区划代码+序号”的“一宗一码”编号规则,实现合同数字化管理。例如,伍桥镇高家村首份合同编号“D36098313060001”,通过省林权管理服务系统实现全流程追溯。截至2025年6月,全市1997个村小组全部完成延包方案签字,签订延包合同47778份,涉及林地74.27万亩,完成率100%。
四、产业融合与规模经营双向发力
林权收储激活资源。以国有生态公益林场为技术支撑,以下属绿创公司为实施主体,搭建林权收储平台,设立448万元担保保证金,筹措收储资金2600万元,累计收储碎片化林地1.1963万亩。如村前镇高坪村晏家组403亩老油茶林通过收储流转至高安市国有大城林场,打造了“高产油茶示范林、珍贵树种混交示范林、珍贵树种纯林示范林、‘三木’药材林示范林、乡土阔叶树种混交示范林、针阔树种混交示范林”共6个不同模式的造林样板,带动周边200户林农户均年增收8000元。
延包与产业升级联动。将延包与油茶产业扩面提质结合,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新增油茶种植1.7万亩,改造低产林0.7万亩。引进浙江科魅启农等企业,建成三产融合油茶产业园,入驻企业5家,年产值24亿元。同时,推广“油茶+中药材”林下套种模式,汪家圩乡浮桥村500亩基地实现“一地双收”,亩均综合收益超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