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皓参与江西广播电视台五套《农问》节目录制,就我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与分享,省林业经济发展中心主任谌晓辉随行接受专访。
2023年9月,江西被列为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杨皓指出,这体现了中央对江西老区人民的信任,意义重大,首先,这是持续作答习近平总书记“林改四问”的必然要求,为全省深化集体林改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其次,通过深化改革,有助于破解当下林业发展里集体林权流转不畅、森林经营不活等诸多难点、痛点以及堵点问题,通过制度创新等为林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另外,江西林地占国土面积63%,集体林地是林农的重要生产资料,借助改革可赋能林业产业,盘活森林资源,让林农“天天有事做、月月有收入”。
关于集体林地 “三权分置”,杨皓表示,江西主要解决好了两大问题:一方面是激活了集体林地经营权,让经营主体可通过多种方式流转林地,实现了林地经营权的确权、流转、交易以及融资功能;另一方面则是实施适度规模经营省级财政奖补政策,通过“平台+村集体经济组织+再流转”的模式,收储碎片化、低产低效的林地经营权进行统一规模经营,实现了“小山变大山”的转变,全省集体林地规模流转面积已达3100万亩,占全省林地的 20%。
杨皓还介绍了江西在放活林木处置权方面推出的一系列创新政策,比如出台了《江西省集体人工商品林采伐告知承诺制审批指南》等政策文件。对于林农自用30立方米以内的采伐实行告知承诺制审批,针对300亩以下短轮伐期用材林等则推出按面积审批,将审批时间压缩70%以上。同时,建立“林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联动机制,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全天候监管体系,持续压实森林资源监管责任,确保在采伐改革过程中“放有温度、管有尺度”。
谈及林农如何从改革中获利,杨皓称,江西通过“林地流转+产业带动+政策保障”,让林农实现了“一地三收”,即通过林地流转收取租金、在本地务工赚取薪金以及以林地等入股参与分红获取股金。针对公益林占比较高的情况,江西出台《江西省优化调整公益林的指导意见(试行)》,创新“三定两库”模式,全省已优化调整公益林51.96万亩,合理利用公益林林下空间487.8万亩,广袤的山林迸发出了勃勃生机。
杨皓在专访中称,江西按照“放活山权、激活林区、谋活利民”的思路,探索出10多项全国首创的林改经验,其中林业经营收益权证制度尤其值得推广,也是全国较为成熟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典型。该制度把林下经济、林业碳汇、森林旅游等非木质化利用收益等纳入登记范畴,把林地入股、托管、合作的收益权量化到户,让非木质化利用收益可确权、可流转、可交易、可融资,全省已颁发收益权证2301本,面积90.02万亩,发放收益权质押贷款12.67亿元。
对于未来深化集体林改方向,杨皓表示,江西将按照“提质、兴业、利民”目标要求,创新更多“江西经验”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加快构建“3+N”现代化林业产业体系,以油茶、毛竹、林下经济三大产业为重点,同步发展木竹加工、家具制造、香精香料、苗木花卉、森林旅游等N个特色产业,推动集体林业大县发展“一县一业一品”,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治理优”的有机统一,让林业成为推动山区群众共同富裕的绿色引擎。
在推动集体林地延包工作上,谌晓辉介绍称,我省以集体林地承包权提前延包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开展试点,针对承包期不足10年的林权,提前延包30年以上,全省已签订林地延包合同873.74万亩,占应延包面积的74.4%。而且,江西还借延包契机,化解了44.56万宗林权历史遗留问题,推动林权管理服务系统与登记系统对接,在2024年1月至2025年6月间,累计颁发林权类不动产权证6.34万本。而在林下经济发展方面,谌晓辉介绍到,江西通过合理经营公益林、国有林场联农带农、产业集群发展等多种方式,全省林下经济面积达3979万亩,产值2355亿元,居全国第一,今年新增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 217万亩。谌晓辉还对林农关注的林业碳汇问题进行了解答。
9月16日,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皓参与江西广播电视台五套《农问》节目录制,就我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与分享,省林业经济发展中心主任谌晓辉随行接受专访。 2023年9月,江西被列为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杨皓指出,这体现了中央对江西老区人民的信任,意义重大,首先,这是持续作答习近平总书记“林改四问”的必然要求,为全省深化集体林改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其次,通过深化改革,有助于破解当下林业发展里集体林权流转不畅、森林经营不活等诸多难点、痛点以及堵点问题,通过制度创新等为林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另外,江西林地占国土面积63%,集体林地是林农的重要生产资料,借助改革可赋能林业产业,盘活森林资源,让林农“天天有事做、月月有收入”。 关于集体林地 “三权分置”,杨皓表示,江西主要解决好了两大问题:一方面是激活了集体林地经营权,让经营主体可通过多种方式流转林地,实现了林地经营权的确权、流转、交易以及融资功能;另一方面则是实施适度规模经营省级财政奖补政策,通过“平台+村集体经济组织+再流转”的模式,收储碎片化、低产低效的林地经营权进行统一规模经营,实现了“小山变大山”的转变,全省集体林地规模流转面积已达3100万亩,占全省林地的 20%。 杨皓还介绍了江西在放活林木处置权方面推出的一系列创新政策,比如出台了《江西省集体人工商品林采伐告知承诺制审批指南》等政策文件。对于林农自用30立方米以内的采伐实行告知承诺制审批,针对300亩以下短轮伐期用材林等则推出按面积审批,将审批时间压缩70%以上。同时,建立“林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联动机制,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全天候监管体系,持续压实森林资源监管责任,确保在采伐改革过程中“放有温度、管有尺度”。 谈及林农如何从改革中获利,杨皓称,江西通过“林地流转+产业带动+政策保障”,让林农实现了“一地三收”,即通过林地流转收取租金、在本地务工赚取薪金以及以林地等入股参与分红获取股金。针对公益林占比较高的情况,江西出台《江西省优化调整公益林的指导意见(试行)》,创新“三定两库”模式,全省已优化调整公益林51.96万亩,合理利用公益林林下空间487.8万亩,广袤的山林迸发出了勃勃生机。 杨皓在专访中称,江西按照“放活山权、激活林区、谋活利民”的思路,探索出10多项全国首创的林改经验,其中林业经营收益权证制度尤其值得推广,也是全国较为成熟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典型。该制度把林下经济、林业碳汇、森林旅游等非木质化利用收益等纳入登记范畴,把林地入股、托管、合作的收益权量化到户,让非木质化利用收益可确权、可流转、可交易、可融资,全省已颁发收益权证2301本,面积90.02万亩,发放收益权质押贷款12.67亿元。 对于未来深化集体林改方向,杨皓表示,江西将按照“提质、兴业、利民”目标要求,创新更多“江西经验”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加快构建“3+N”现代化林业产业体系,以油茶、毛竹、林下经济三大产业为重点,同步发展木竹加工、家具制造、香精香料、苗木花卉、森林旅游等N个特色产业,推动集体林业大县发展“一县一业一品”,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治理优”的有机统一,让林业成为推动山区群众共同富裕的绿色引擎。 在推动集体林地延包工作上,谌晓辉介绍称,我省以集体林地承包权提前延包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开展试点,针对承包期不足10年的林权,提前延包30年以上,全省已签订林地延包合同873.74万亩,占应延包面积的74.4%。而且,江西还借延包契机,化解了44.56万宗林权历史遗留问题,推动林权管理服务系统与登记系统对接,在2024年1月至2025年6月间,累计颁发林权类不动产权证6.34万本。而在林下经济发展方面,谌晓辉介绍到,江西通过合理经营公益林、国有林场联农带农、产业集群发展等多种方式,全省林下经济面积达3979万亩,产值2355亿元,居全国第一,今年新增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 217万亩。谌晓辉还对林农关注的林业碳汇问题进行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