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划经济时代,贵州的松香业不发达,属于半产半销区。上世纪七十年代,是贵州松香发展较好的时期,在黔东南林区,建有许多滴水法松香厂,仅黎平县就有近10个之多,但产量都不高。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受林业“三定”政策和南方林区木材开放经营等因素影响,这些小松香厂先后停产,维持下来的很少。到了八十年代末,随着剑河县林化厂的建立,全省有了第一家蒸汽法生产线。九十年代初期,黎平县和独山县又先后建立一条蒸汽法松香生产线。2002年,广东茂名人又在台江县建立一条蒸汽法小厂。至此,全省的松香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其中黎平县有7000吨的生产能力。
虽然全省的松香生产能力已达到1.5万吨(不包括近年冒出来的十多家土法小厂),但全省产量却不高,2002年,估计全省产量(包括土法小厂)在5000吨,其中75%为贵州森泰实业有限公司生产。全省产量提不高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原料开发的难度较大,八十年代以后,山林经营权都分给了农户,动员这些农户将松木拿出来采脂确非易事。二是贵州属高原,除黔南、黔东南部分地区外,绝大多数地区海拔都在800米以上,加上多雨多雾,气温偏低,松脂生产时间比广西、广东要少20―40天,农民生产松脂的比较效益较低。三中基础较差所带来的政府重视不够,行业指导不力,信息沟通不畅,技术能力较弱等又反作用于较差的基础,导致产业无法形成。
近年来,虽然两广和浙江许多人都想踏进贵州松海寻宝,有的地方亦将松香开发作为招商引资的项目招揽客商,但综观全省,客观条件摆在那里,短期内难有大的起色。不过,也应该看到,在贵州林业系统有“贵州松香看森泰”之说,因为该公司的发展较快,特别是2002年将剑河林化厂“收编”麾下以后,松脂生产发展的势头较好,并已建成松香深加工生产线。如果发展得当,3―5年内产量达到8000―10000吨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