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长9.9%单月出口规模创新高
海关总署13日发布数据,今年9月我国出口1863.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9%,单月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当月进口1586.8亿美元,同比增长2.4%;月度贸易顺差为276.7亿美元。
据海关统计,9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450.3亿美元,同比增长6.3%。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达到28424.7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14953.9亿美元,进口13470.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4%和4.8%。前9个月,我国贸易顺差累计为1483.1亿美元。
2、货币增速创出年内新高 稳增长政策发挥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广义货币(M2)增长14.8%,狭义货币(M1)增长7.3%,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29万亿美元。数据显示,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94.37万亿元,同比增长14.8%,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1.3个和1.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余额28.68万亿元,同比增长7.3%,比上月末高2.8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0.6个百分点。广义货币、狭义货币增速均高于市场预期,并创出年内新高。数据还显示,体现企业投资运营热度的中长期贷款占比也有所提升。
货币和信贷增长是社会总需求状态的体现,一直被视为经济活动的先行指标。分析人士认为,货币增速创出新高以及中长期贷款占比的上升,显示出我国“稳增长”政策效用正在发挥作用,传递出流动性状况和社会总需求正进一步改善的信号。
3、证监会取消和下放35个审批项目
在刚刚结束的国务院部门第六批行政审批项目集中清理工作中,证监会共取消和下放32个行政审批项目,占国务院部门清理项目总数的10.2%,数量位居首位。其中取消22项,下放10项,分别占国务院部门取消和下放总数的12.8%和8.5%。
同时,经国务院同意,证监会还决定取消3项非许可类行政审批项目。自2001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启动至今,证监会已分六批累计取消136项行政审批项目。
在深入清理行政审批项目的基础上,证监会将继续做好行政审批项目取消调整的后续工作。
一是妥善做好过渡安排,确保取消和下放项目及时落实到位。
二是持续开展行政审批项目的评估和清理工作。
三是进一步规范和优化审批机制,推进“阳光审批”。证监会将公告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名称和设定依据,明确后续管理方式和工作衔接。
四是进一步健全行政审批服务体系,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水平。中国证监会行政许可及信息公开申请受理服务中心的设立工作进展顺利,试运行一段时间后将正式启用,成为集行政许可申请材料的接收、通知送达、信息公开、受理咨询、接收行政许可事项的投诉和建议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4、外贸增速全年“保十”基本无望
虽然出口数据在9月份出现好转,但前三季度大幅弱于预期的状况似乎已经“无力回天”,全年“保十”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海关总署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28424.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2%。其中,出口14953.9亿美元,增长7.4%;进口13470.8亿美元,增长4.8%。
商务部人士对记者说,从目前的情况看,如果说今年四季度的外贸增速能够和去年维持一致,则全年外贸实现7%-7.5%的增长速度应该没有问题,“但实现10%比较困难,这意味着四季度要达到17%的增速,这个难度比较大。”
在这样的判断下,一段时间来,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商务部副部长王超对全年目标是否能实现仅用了“争取实现”、“实现目标压力加大”,“尽最大的努力实现”等表述,一改上半年“有信心”的表述。而市场对“保十”的判断则是基本不可能实现。
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今年的投资和消费基本保持了平稳增长,据社科院课题组的预测,今年两者的名义增速虽然均有小幅下降,但实际增速可能较去年同期略有增加。相形之下,今年只有外贸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成为最明显的短板。
据社科院报告预计,今年全年我国进口和出口增长率分别为6.0%和7.9%,增速比上年分别回落18.9和12.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