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既是一项产业,又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博白县经历了长达8年的造林灭荒,已于1992年消灭了宜林荒山,实现了林业的第一战略目标。近年来,该县林业部门着手对树种林种进行改造,林业经济正在逐渐成为博白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相应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如何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使林业真正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产业?笔者经过调查,该县通过对“大资源、小投入、低产出、微效益”的粗放型经营模式现状分析,提出并逐步予以实施“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经营模式,使林业成为该县未来的经济支柱产业。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该县加强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在两个方面:首先抓好生态公益林建设。在水库源头、江河两岸、公路两旁和重点水源林区划定生态公益林区。此生态公益林区已于2001年划定,今后将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采取抚育间伐、择伐等形式,合理利用,并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公益林的经营和生态补偿制度。将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转包或转让森林活立木的方式,逐步将这部分公益林的产权转让给集体或政府,由集体或国家经营。建设生态公益林须多方筹措建设资金,除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外,还将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补偿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公益林的资金投放问题。其次,抓好县西部的生态保护区建设。1982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该县设立了那林水源林自然保护区。按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需要,将逐步扩大至江宁、永安、水鸣等7个乡镇39个行政村,面积44.8万亩。其中江宁镇四联村聚栖鹭鸟2万多只,是区内鹭鸟最大的栖息地;保护区内有乔灌木树种578种,野生动物有56种。再次是抓好退耕还林项目建设。该县2003至2004年退耕还林项目已完成4万亩,分布于宁潭、文地、旺茂、亚山等14个乡镇。在“十一五”期间,该县将完成10万亩退耕还林任务。该项目全面实施后,能有效地增加森林资源,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加强林业产业化和商品化建设。坚持立足山区,做到适树则树,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综合开发利用。今后将努力做到:一是建立速生丰产工业原料商品林基地,发展高效林业。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规划建设80万亩桉树速生丰产林基地的布局,从1996年以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与多家集团达成了投资营造60万亩桉树速生丰产林的协议。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截止2004年12月20日,已营造中外合作造林基地50多万亩,为进一步完成80万亩速丰桉种植任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基地建成后,每年可安排砍伐10万亩,预计产生各种经济效益3.3亿元。此项目有望成为富山、富民、富县的“希望工程”。二是建设50万亩松树脂材兼商品林基地。1990年以来,该县在原有30万亩松脂资源基地的基础上,利用世行贷款、厅县联营等方式,建成了高产松脂资源基地面积50万亩。目前,这些基地林木普遍成林,逐步进入开发利用期。50万亩松树脂材林基地建成后,每年可安排采脂10万亩,预计产生经济效益1.28亿元,是做大林业经济的重要手段。三是建设15万亩玉桂八角基地。目前,该县已种植肉桂3万亩,八角5万亩,基本形成基地化生产和基地化管理。基地建成后,预计每年增加农民收入1.5亿元,农林特产税3000万元,是做大做强林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此外,还将建设10万亩笋材两用竹基地和50万亩名特优水果庭园基地。
加快林产工业发展步伐,实现产品多次增值,厚值林业经济。发展林产经济,做好山林文章是前提和基础,发展林产工业则是必不可少的补充。因此,该县在做好山林文章,大力发展高效林业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木材、林果资源作原料,大力发展木材、名特优水果、竹类产品加工以及松香生产等,把林业造林与加工增值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林业产业成为发展林业经济的支柱产业。诸如发展木材加工业、造纸业、芒竹藤编加工业、以果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林副产品加工业以及发展森林旅游业等,目前,已建成投产的有计划总投资10个亿以上的广西粤景浆纸公司以及博白天和胶合板厂等。
与此同时,该县还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科技兴林水平,并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增加林业投入。从而为经济支柱产业的最终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