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中日韩自贸协定(FTA)第二轮谈判在上海举行。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俞建华、日本外务省副部级审议官长岭安正、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通商交涉室室长禹泰熙率本国代表团参加了谈判。
然而,多位专家均对此轮谈判的成果不甚乐观。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问题专家沈铭辉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此次第二轮谈判和首轮谈判一样,也还是继续的“摸底”阶段,不会有实质性的突破。中日韩自贸区的建成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专家普遍预计,中日韩FTA的最终达成至少需要五年以上。
第二轮谈判将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和便利化、贸易救济、《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议》/《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TBT/SPS)、竞争政策、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等议题举行磋商和交流。
自1999年,中日韩领导人在菲律宾出席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期间启动中日韩合作进程以来,建立三国自贸区一直是三国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中日韩自贸区一旦建成,一个人口超过15亿的大市场将被整合在一起,同时也将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联合起来的自贸区。而中日韩三国之间日益紧密的经贸联系也将使三者互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和目标市场。
TPP是催化剂也是干扰
在中日韩三国进行FTA谈判的同时,由美国主导的两大自贸谈判“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6.11,-0.03,-0.49%)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冯玮对本报表示,在日本已正式加入TPP谈判之后,美国还在积极地拉拢韩国加入。这促使被排在TPP门外的中国有了更大的紧迫感来推进与日韩及东盟的自贸协定。
而在石源华看来,TPP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中日韩FTA的推进,美国对日韩的影响不利于中日韩FTA谈判。另外,中日、韩日之间的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也使得彼此之间的政治关系处于“冷冻状态”,这种不稳定的政治关系也对中日韩FTA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农业将是头等难题
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从今年3月正式启动至今,并未出现明显的突破。在中日韩FTA谈判中,三国都有各自受益和受损的产业。
就具体谈判而言,日本的敏感产业有农业、钢铁产业、能源产业、服务和纺织等加工工业、造船产业。韩国的敏感产业有农水产业、能源产业、服装和纺织等加工工业。中国的敏感产业则包括化工产业、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机械设备产业、金融业、零售业、中高端制造业和运输设备。其中,农业作为中国的优势产业则是日韩的软肋,也成为了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中的头等难题。
据了解,此次谈判结束后,下一轮磋商将于年底在日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