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塔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醒市民,东风水库南岸打药防治松林小蠹虫病害工作正在进行,今年12月31日前不要采食林下菌子和其他果实,以免中毒如不及时防治,2万余亩松林将全部死亡“2003年受蠹害的只有1.3千亩,2004年初有4.6千亩,2004年底达到了1.36万亩,2005年达1.88万亩,2006年达2.4万亩。最近两年,这片森林的受害面积平均每年增加5千到6千亩。”7月28日上午,红塔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森林病虫害防治站站长黄桂英对记者说。
据介绍,一株云南松受蠹害后,如不及时用采梢或其他方法进行治疗,小蠹虫一转入到树干内进行危害,树木就将死亡。这个过程顶多不超过三年,快的只要一年。红塔山自然保护区的两万余亩松林如不及时防治,几年后就工作人员正在为受蠹害的松树打孔,准备注药将全部死亡。
东风水库南北两岸松林受害最严重
当天上午,记者在位于东风水库南岸的徐家山片区看到,许多碗口粗细的云南松已经枯死,树干上遗留下了火柴头般大小的密密麻麻的虫眼。抬头看去,整片森林中大部分云南松梢头已经变红,专家说,这就是云南松受蠹害的明显特征。
红塔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06年7月上旬的调查资料显示,仅东风水库南北两岸,云南松受蠹害面积就达2.4万这就是小蠹虫和被它蛀空的树梢,超过整个保护区云南松面积的一半,其中轻度受害松林5千余亩,中度受害松林6千余亩,重度受害松林1.2万亩。南北两岸中,又以北岸受害最为严重,发生危害面积达1.6万亩。
黄桂英说,在重度受害林区,云南松成片死亡,枯死木越积越多,林中虫口密度不断增大,导致今年以来松林小蠹虫危害呈爆发之势。至7月上旬,仅东风水库周边就新增云南松受害面积5千余亩,松林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全力进行防治
面对小蠹虫的危害,红塔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采取了喷粉、采用性引诱剂诱杀成虫、人工防治、打孔注药等多种防治方法,其中人工防治和打孔注药效果较好。
黄桂英介绍,打孔注药就是在树木基部用打孔注药机钻孔,注入树虫净或农药,通过树木内的水分把药液运送到树木的各个梢头部位,形成有毒梢,毒杀取食害虫。打孔注药效果虽好,但保护区内受害面积太大,防治成本高,不可能做到全面打孔防治,只能针对重点区域实施,而今年只有条件对10万株松树进行打孔注药。人工防治就是人工清理蠹害木,即对受害程度达Ⅲ级以上的蠹害木,于每年2至4月趁蠹害还在梢头的时候,进行人工清理和除害处理,这对降低林内虫口密度,清除小蠹虫寄居繁殖场所极为有效。但是自2003年以来,此项措施由于没有清理采伐指标,一直未能施行,导致目前虫害难以控制。黄桂英说:“希望上级主管部门能尽快批准实施清理,这样才能及早遏制小蠹虫的扩散和蔓延。”
只靠防治措施难以控制虫害蔓延
据介绍,由于近几年来持续暖冬,为小蠹虫的大量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再加上红塔山自然保护区处于中心城区近山、面山,周边村庄密集,人员活动频繁,也为小蠹虫的人为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完全靠防治措施已经难以控制其蔓延。
目前,红塔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采取各种防治方法和措施的同时,正在受蠹害区域栽植阔叶树,有选择分步骤地营造混交林,改善林种结构,以增强云南松的自身抗御能力,切断小蠹虫的食源,形成生物隔离带或缓冲带,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逐步改变保护区内森林树种单一的情况。
红塔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醒市民,今年7月到9月间,该局在东风水库南岸进行打药防治小蠹虫,请入山人员在7月24日至12月31日期间不要采食林下菌子和果实,以免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