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性产品价格走高之势难变

中国经济时报
2008-09-16
阅读次数:2860
阅读字体 【

        近期初级资源产品——如石油、金属、粮食等的价格虽然有所下跌,但不等于从本世纪初开始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暴涨的形势有所改变。

  之所以暂时下跌,一是由于当前许多投资者从资源投资市场中抽出巨量资金,去化解其它投资领域的问题以及修补财务漏洞;二是世界以经济回落的代价换取了通胀压力的暂时缓解。一些华尔街分析人士认为,资源性产品价格出现回落,也与中国奥运会期间的限产有部分关联。

  以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发展迅猛。2007年,发达经济体GDP仅增长2.7%,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GDP增长8%,其中中国和印度分别增长11.9%和9.3%。正是依靠中印等新兴经济体的表现,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5%。新兴经济体是维持资源性产品价格继续上涨的主要驱动力。

  进入本世纪以来,资源性产品的垄断性越来越强。掌握世界开采石油量40%的欧佩克(OPEC)去年9月扬言,2008年将主要通过降低产量来维持每桶100美元以上的石油价格。金属冶炼原料——铁矿石掌握在三巨头手中,即巴西的淡水河谷、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与力拓,三巨头销售量约占世界总量的60%。垄断的实质是价格。

  2001年以来,美元持续贬值导致全球巨量资本追逐资源性产品,这是近些年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根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主要以美元标价并进行交易结算。当美元贬值时,资源生产大国为维持资源性产品收入,往往调高产品价格;而持有美元金融资产的投资机构,有把金融资产转为实物资产保值的需求。这些需求在美元持续走软的情况下势必导致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资源性产品价格长期走高对中国经济已呈现出巨大影响:第一,国际市场资源性产品价格波动对国内价格有很强示范效应和传导作用;第二,增加了中国产品的生产成本,影响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第三,外部输入的通货膨胀,加大了国内通货膨胀压力。

  资源性产品价格长期走高可能引发国内投资过热,不利于宏观调控。全球范围内的价格不断攀升刺激了国内对资源行业的投资,各类资本大量进入资源开发领域。为满足这些投资,需要钢铁、电力等下游行业支撑,这可能陷入“投资—调控—再投资”的循环,导致投资始终偏热,并最终造成经济过热。

  中国要素市场和原材料市场价格改革的滞后,使中国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基础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相对价格很不合理,使得中国能源密集、原材料与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工经济”发展模式积重难返。当前,仍有相当一些人认识不到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价格体系不完善的危害性,还津津乐道“今后每年中国粗钢产量将增产10%”。


资讯,会议,会展服务

杭迺懿  13481109710 
 




 

     

 
 
Copyright © 2000-2012 Sinoinfo Ecommerc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西华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 桂ICP备15007906号-11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299号
电话:0771-5553301    传真:0771-5553302
网址:www.rosin-china.com    邮箱:rosin@rosi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