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正在深圳举行的全国大城市、省会(首府)城市第二十一次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工作会议,邀请了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做讲座,对当前国内外经济的几个热点词有精辟分析。樊纲认为,从现在的形势看,中国经济下行的趋势已经形成,但这是正常现象,这正是我们多年来需要的一种健康的“软着陆”。
热点词 GDP
增速放缓符合政策目标
今年上半年,中国的GDP同比增长10.4%,增速有所放缓。对于这样的经济形势,樊纲承认,国内经济确实有下行趋势,但这种下滑是正常的,甚至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事情,说明我们前面几年实行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正在“奏效”。
樊纲说,首先,我们这几年来实行的一切政策都是想把GDP增速降下来,因为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经不起长期12%的增长速度,如果继续涨上去,会产生大量的过剩产能,会产生经济过热,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增长。所以,现在GDP增长降下来了,这是符合政策目标的一个调整,是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一个结果,是我们想达到而且是“好不容易”才实现的一个目标。所以,我们对此千万不能大惊小怪。退一步讲,目前GDP增长只是降到了10%左右,从中国经济潜在的增长速度来讲,即使下行到9%也仍然不成问题,也还是世界最高。不过,经济下行的惯性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对此要有心理预期和准备。
其次,樊纲认为,我们在泡沫不太高的时候就进行调整,才能避免像美国现在这样出现大的危机、大的泡沫。“我个人倾向于保持这样一个走势,而不是大起大落。我觉得现在的形势不错,我们调整得比较及时,比较有把握说‘软着陆’的趋势已经形成,中国的经济是健康的,需要这样的‘软着陆’。”樊纲说。
对于当前国内正陷入低谷的股市和楼市,樊纲认为这未必是个坏消息,这也是我们较为及时进行市场调整的结果。中国股市现在下跌得这么厉害,充分表明去年股市高位时的泡沫太大,需要经过深度的调整才能矫正过来。泡沫越多,调整的深度就越大。
热点词 金融海啸
不一定导致国内“促降”
“美国政府救市,这从美国的利益来讲是对的,我们也确实希望这次金融‘海啸’不要闹太大。”樊纲说,美国次按危机、国际金融动荡对中国经济的“促增”的影响与“促降”因素同时存在,“净”影响不一定是促降的,无论如何也不会太大。
从贸易渠道来看,根据历史经验,美国经济增长率下降一个百分点,中国对它的出口就下降5到6个百分点,但是对美国出口目前只占中国全部出口的20%以下,如果我们进一步多元化出口结构,可以减少这种下降。另一方面,中国出口的另外两个大户——欧洲、日本的经济虽受影响,但仍在增长。中国周边国家经济增长良好,石油生产国增长强劲,我国对其出口持续增长,加上货币的因素,出口影响可能会小一点。
从资金渠道来看,国际金融市场“信贷萎缩”,但对中国来说主要的风险仍是更大的“流动性过剩”。美元加速贬值,美元利率大幅下调,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投机性资本流入的规模可能加大,比如大量的国外私募资金仍在中国寻找市场。所以中国的货币政策还是要以防止流动性增长过快为主要目标。
热点词 宏观政策
调整难免谨防过度
樊纲指出,美国经济下滑、国际金融动荡对中国不一定都是负的影响,也有促进增长的因素存在,但在中国自己的经济下滑趋势在形成、外部经济环境在恶化的情况下,我们仍要从“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仍然不可掉以轻心。潜在压力在于我们的能源价格和粮食价格都仍然低于国际市场,都需要逐步调整,跟国际接轨,消除扭曲。能源、粮食都是不可缺的必需品,如果价格上涨的话,对通货膨胀是有压力的。
“我个人预测接下来还会有进一步宏观调整的政策出台。”樊纲说,面对通货膨胀趋势,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不可避免,包括对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体制改革政策、财政政策等的调整,以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他认为,货币政策还是难以放松,还将是紧缩的,但可在结构上调整,提高流动性;财政政策方面,还没到需要以大规模固定投资来拉动内需的地步,但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转移支付都是有可能的;汇率政策相信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人民币稳步升值的趋势不会改变。
樊纲同时强调,调整是必须的,但调整有一个防止调整过度的问题,这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我们是有历史教训的。宏观政策就应该是短期的多变的政策,根据供求关系来变化。政策调整的效果也有一个滞后期,现在的调控不是解决明年的问题,而是要保证2010年、2011年甚至更长时间后的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