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月1日起,我国将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这是继近期增加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实施新的外汇管理条例和两次下调“双率”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调控举措。此次大规模调整商品出口退税率,再次凸显了中国政府“保增长”的宏观调控意图。
此次出口退税调整有如下明显特点:一是涉及面广,涉及3486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二是既保增长保就业,也促产业结构升级。前者表现为,通过提高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支持中小企业克服经营困难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后者通过提高抗艾滋病药物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引导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这意味着,政府在稳定出口的同时,并未改变调整外贸结构的决心。
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动荡、全球经济减速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数字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为9.9%,这一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 2.3个百分点。而其中,有 1.2 个百分点来自于出口减速。与此同时,中国出口企业利润大幅减少,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吸纳劳动力多、就业面广,但抗风险能力较弱,经营面临较大压力。
在这样一个“趋紧”的环境之下,宏观调控作出适时调整是必然的。出口退税率的提高,正体现了宏观政策对产业引导节奏和力度上的微妙把握。企业不可能去改变国外经济需求疲软的问题。但是,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可以切实地缓解企业在国内生产经营的成本,从而改善企业的出口赢利状态,为整个行业的健康、稳步升级提供一个缓冲期,避免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给行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国家给了政策,给了机会,接下来需要的就是企业加速自身结构调整。毕竟,出口退税率调整仍然只是镇痛剂、强心针,而不是长寿药。当前,随着我国可利用的国际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及全球经济面临衰退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增长速度必然面临一定程度的下降,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其进入一个低速增长期也未可知。中国过去单纯依赖投资、出口拉动GDP 增长的方式正在走向尽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属必然。这是我们必须认清的大势。
因此,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中,对出口企业来说,过度依赖政策绝不足取,关键还是要积极调整出口产品、产业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发展多元化市场,推动外向型产业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升级。只有立足产业转型、产业升级,提高附加值,提升品牌影响力,增强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解决企业发展的长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