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越刮越猛,一些民营企业首当其冲。19日全国工商联召民企巨头探讨金融危机,寻找应对之道。当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进一步完善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电力、电信、石油等行业和领域的市场准入制度,加紧出台具体操作办法。这将意味着非公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将加速。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显露,中央为刺激经济打出的牌也一张接着一张。与 1998年乃至更久以前的情况相比,坐拥六万亿财政收入的政府出牌明显从容了很多。从中央到地方,到处可见几千亿上万亿的大手笔。大家都忙着报项目,至于钱要从哪里来,要发给谁用,似乎还是一个来不及细细回答的问题。在一片“跑部钱进”的喧嚣中,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的完善非公资本市场准入制度的声音让人心头一喜。
改革开放 30 年,所有制改革不断深化,非公经济长足发展,但客观地看,不同资本主体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还是有些不同的。如果说国企是天然的老大,外资则是尊贵的客人,那么,民营企业就有些像小媳妇,在国企与外企的夹缝中,看着二者的“脸色”行事。在2002、2003年的一拨重型化运动中,面对着利润丰厚的电解铝、钢铁等上游产业,民营资本也曾跃跃欲试,但在严格的宏观调控政策约束下,一些不安分的民企纷纷倒地。后来虽然颁布了旨在打破垄断的非公 36条,但从煤炭基地、成品油等行业的执行情况来看,政策细化的过程几乎变成了抬高各种门槛挤出民企的过程。民企“玻璃门”的说法不胫而走。现在宏观经济寒潮来袭,笔者衷心地希望借着刺激经济的东风,这一股扩大投资的热潮能够冲破阻碍民营资本行业进入垄断行业的玻璃门。
自打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平心而论,相当一部分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成绩斐然,但国家发改委门前每天川流不息跑项目、要资金的人群,却在告诉我们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基础性作用,还有不短的路要走。以当前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来说,由政府牵头以各种项目来刺激经济本也无可厚非,但我们一定要防止大规模的投资变成强势资本独家享受的盛宴;以扩大投资为契机把体制改革引向深入,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选项。因此,除了全程审计及时跟进之外,为吸纳足够多的社会资金计,为提高投资的效率计,为打破垄断、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计,我们也需要向民营资本敞开大门,通过不同性质资本的充分竞争来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和全民的福利。
向民企敞开大门,实质上无非是打破不同资本不同待遇的不合理状态,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对于民营企业它们最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哪怕那是一个“失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