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机面前,不少专家都在思考林产工业的出路。其实,中国林产工业的危机早在此次金融风暴之前就已开始。然而,这次危机对林产工业来讲,更多的是一个产业升级的机遇。
尽管也有几个规模化的企业,但总体来讲,我国的林产工业是一个散乱的小工业群。虽然这个小工业群以其低廉的成本开创并长期支撑了我国林产品出口,但它注定要被有着严密组织的规模化工业取代,重组和升级是它发展的必然结果。
1999年,本人曾提出“发展南方现代林业产业带”的建议,国家发改委采纳了,国家开发行也拿出近500亿元支持南方工业人工林发展。10多年来,林业产业带在我国南方初具眉目,尤其是林纸一体化。但是,与国际上发达产业带相比,我们也还仅仅是一个雏形,还难以在国际上立足,更不具备压倒优势。利用这次危机的机遇升级产业带,正是我们的出路。
然而,初具眉目的南方林业产业带,要想得到进一步成长,还得有外力的推动和引导,这需要政府或者相关行业协会站在全局角度来谋划。
比次贷危机来得更早的中国林产工业危机
2008年1~8月,我国木质家具、人造板、木地板和其他木制品出口就已经开始“跳水”,4月份比上年同期下降12.42%。9月,进口原木比2007年减少17.86%,进口锯材减少3.54%,出口锯材减少7.8%,进口胶合板、饰面板及类似的多层板减少11.51%,出口减少了5.34%。上半年,中、高密度纤维板出口由2007年同期增长139.57%转为负增长14.10%。 经过估算,我国原木、锯材、木片等工业,以及人造板工业、家具和木制品工业,合计损失320亿元~370亿元。 由于林产工业的凋零加剧了失业。总之,“弱不禁风”的我国林产工业被金融危机稍加冲击就成片垮塌。
危机为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供绝佳机遇
中国企业小而散的情况太严重了,林产工业尤其如此。政府多年前就强调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当下正是时机。对于林产工业来讲,即使没有金融危机,也已处于危急之中。金融危机其实为我国林产工业的再生创造了绝好的机遇。
机遇一:国内外企业都将进入并购、重组,我国借此可介入国际生产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机遇二:国务院正在制定扩大内需的10条规划和10个重要产业的调整振兴规划,这些规划既着眼于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又着眼于产业的长远发展。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后,中国产业会加速兼并与重组,林业产业的振兴计划完全可以被嫁接进这些规划。
事在人为,关键看林业部门是否有鸿鹄之志和大智大慧,能否出现驾驭时代的人才。
制定林产工业振兴计划,发展产业带迫在眉睫
10多年前,本人曾经提出我国建设一批超大型林产工业项目,发展南方现代林业产业带,走林工一体、综合利用、生产高端产品的战略建议。具体建议是,在广东、广西、海南、江西、湖南、浙江、福建等南方丘陵区,用15年时间,建成若干大片的工业人工林基地,在此基础上发展木材加工和制浆造纸业,以及相关的第三产业。
国际上人工用材林的发展一般都伴随着当地的木材加工业,还有一系列相关产业相伴兴起,最终形成为一个产业带。典型的有巴西的巴西利亚地区、美国的东南地区、泰国的北柳和春武里地区、法国的郎德地区等。这些地区以林产业为龙头,振兴了区域经济。我国南方,如果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兴起这一绿色产业带,则南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必将出现新一轮的成长。
这个设想得到了积极响应。10多年来,国家大型林产工业项目接二连三在南方出现,国家造纸产业政策也已南移,迄今仍不断有大型新项目破土动工,南方仅桉树工业原料林就发展到近230万公顷。
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带的组织体制与运作机制,适合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也更易于保障可持续发展。一家一户进入不了市场,一乡一县也难以驾驭市场,特别是难以进入国际大市场。一个单纯的原材料生产企业,或一个单纯的原材料加工企业,其生产经营都存在一些天生的障碍,而一个产业带里的任何产业,却极易借助低廉的成本、先进的技术、熟练的工人、灵通的信息和整体的优势横扫全球,而且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活力都可以带动外围活力。
产业带模式的经济学理论为经济全球化提供基础
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的研究成果从深层次上揭示了产业带模式的经济学依据。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基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按照这个理论,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因此,贸易应在资源禀赋差异最大的国家之间发生。
然而自二战以来,贸易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却是在要素禀赋极为相似的国家之间发生,同时,大量的贸易不是在不同行业之间发生,而是在同类产品内部发生,比方一个国家既出口家具也进口家具。这是为什么?
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回答了这个问题——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产生了贸易。
该理论认为,即使在不存在比较优势的情况下,规模经济本身也可以产生贸易。尤其是产业内贸易使得专业化与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并进而导致更低的价格和更大程度的商品多样化。他的理论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础。因为,当交换基础是各种要素的禀赋差异时,开放贸易会有损于双方中一方的利益,但如果交换是以规模收入递增为基础,贸易开放就会对双方有利。而产业带经济模式就是实现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的理想组织机制。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进一步阐释了产业带理论的合理性。他研究了报酬递增规律是如何影响产业的空间集聚的。他提出,规模经济与下降的运输成本相结合可以解释为什么相似的经济活动集聚在相同地带。克鲁格曼对于产业带形成的经济学解释,也正是发展产业带经济的理由,和产业带经济具有竞争性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