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楚雄抓改革促林业产业发展

新华网
2009-09-21
阅读次数:3787
阅读字体 【

     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处滇中腹地,是云南省重点林区之一。全州总面积4388.7万亩,林业用地3164.4万亩,其中国有林263.4万亩,集体林2901万亩,林业用地占全州总面积72.1%,森林蓄积8008.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0.69%,全州农业人口人均拥有林业用地14.3亩,人均占有森林蓄积36.1立方米。丰富的森林资源不仅保障了全州国土生态安全,也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2008年,全州林业总产值达到34.36亿元。

     一、立足彝州实际,认真谋划抓林改

     多年来,楚雄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发展,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速林业发展的决定》出台以来,楚雄州着力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林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是,由于原"林业三定"、农村集体"四荒"使用权有偿转让等林业改革产权不明晰、责权利不统一,林农的经营主体地位没有确立,护林难、防火难、造林难等问题一直困扰林业的发展,森林资源蕴藏的经济潜力还未得到充分挖掘,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尚未得到扭转,林业产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2006年,楚雄州按照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在2006年完成11个村委会试点的基础上,2007年全面展开。三年多来,全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始终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作为破解"三农"难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

     一是加强领导,强势推进。楚雄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责任制。各级成立了书记任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领导机构及办公室,制定了领导挂钩到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的领导挂钩责任制,并抽调人员组成工作队驻村指导帮助,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机制,确保了林改工作机构、人员、政策落实到位。全州共成立林改领导机构1162个、人员达18491人,形成了"四级书记抓林改"的良好局面。

     二是加强引导,营造氛围。楚雄州坚持把宣传工作贯穿于林改始终。采取以召开会议、举办培训班、制作宣传牌、悬挂标语口号、开设宣传栏和黑板报、出动宣传车、放映电影、印发公开信、开展知识竞赛、编发简报、组织广播、电视、报纸宣传等多种形式,加强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广泛宣传林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步骤,把林改政策原原本本交给老百姓,使参与林改的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把握林改政策,吃透精神,营造全社会关心林改、理解林改、支持林改、参与林改的良好氛围。3年多来,全州共召开林改会议29286场次,举办业务培训10477场次,培训人员474160人。开展电视宣传1118次,广播宣传7141次,报刊、简报、板报宣传7623期,印发《林改政策汇编》、《林改知识问答》等资料44万份,张贴标语97514条。

     三是强化保障,有力推进。采取"抽强人、强抽人"的措施,组建强有力的林改工作队和踏山定界专业技术服务队。全州共抽调林改工作队员43191人,其中踏山定界专业技术人员2561人,为改革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人员保障;按照多方筹措、分级负担的原则,州、县两级把林改工作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并通过多方筹措,全州共投入林改经费5903.8万元。

     四是加强指导,规范操作。楚雄州始终坚持村组制定方案由县乡两级审批,并报州审查备案的政策把关机制,保证林改工作沿着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健康运行;始终坚持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落实群众的自主权、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把林改方案的制定权交给群众,坚持"四签字、两个'三分之二'、两榜公示"的做法,做到改革内容、程序、方法和结果"四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全州共制定州、县、乡、村、组五级林改方案 15877个,制定各种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 1127个。在具体操作中,重点"抓好三个环节,把好一个关"即:抓村组方案表决环节,抓踏山定界技术质量和签字确认环节,抓方案和踏山定界结果的公示环节,把好输机前的审核关,确保林改有序规范地开展。妥善处理好尊重群众意愿与规范操作之间的关系,严格执行"两个三分之二"票决和签字按手印制度。

     五是加强疏导,确保稳定。在林改过程中,楚雄州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把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和农村社会治安稳定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各级林改领导小组分别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负责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在林权纠纷调处中,各级领导深入第一线,采取政府引导、群众参与、上下结合、民主协商的方式,充分相信群众,发挥农村老党员、老干部、退休老领导在调处林权纠纷中的作用,切实把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林改实施以来,全州共排查林权纠纷17184起,调处16754起,调处率为97.5%。通过加大山林纠纷的调处,使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解决,确保林改工作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开展。

     六是加强督导,确保质量。楚雄州从相关部门抽调15名熟悉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干部,组成了五个督查指导组,代表州委、州政府分别对10县市进行了8次督查,使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整改落实。各县市也相应抽调领导干部,组建22个督查指导组,分别开展督查指导工作。与此同时,全州各级林业、司法、国土资源、民政、财政、新闻媒体等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各司其职,积极参与林改宣传发动、调处林权纠纷等工作。督查指导机制的建立,有效地促进林改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了改革质量。

     目前,全州已确权面积2838.95万亩,占集体林地总面积2901万亩的97.86%,发证面积2737.88万亩,占确权面积的96.4%,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的主体改革工作已基本完成,各项配套改革正积极稳步推进。林改实施以来,楚雄州生态建设明显增强,林业产业发展明显加快,改革阶段性成果初步显现。

     二、林改促进了林业产业快速发展

     林改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经营林业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促进了林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重塑了林农的主体地位。林地是楚雄州农村最大的生产资料。林权制度改革以法律的形式将林权落实到户,让农民群众吃下了"定心丸"。林改重塑了林农的主体地位,农民有了盼头,增强了林农靠山养山、靠山吃山、靠山致富的信心,爱林护林的自觉性明显提高。"看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成为了农民的自觉行动;造林由过去的"要我造林"变为"我要造林",营林生产由"粗放型经营"向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转变;群众由"不敢投入"转变为"舍得投入",群众造林积极性十分高涨。全州2007年计划种植核桃28万亩,实际完成核桃种植面积达59万亩,2008年种植核桃50万亩,两年核桃种植达109万亩,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实施林改以来,全州盗伐、滥伐林木现象明显减少,群众的护林防火意识明显增强。2008年,全州共发生森林火灾34起,与上年同期相比,火灾面积下降了2.8%;林业有害生物危害面积19.7万亩,与上年同期相比,林业有害生物危害面积下降了11.4万亩;发生林政案件510起,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2起;发生刑事案件29起,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4起。

     ――加快了"五大林产业"发展。一是以核桃、油茶、油橄榄、板栗等特色经济林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截止到2008年底,全州已种植特色经济林果401万亩,其中核桃面积达233万亩,产量1.769万吨,产值3.7259万元,板栗面积达44.47万亩,产量达7415 吨,产值4832万元,各类水果产量7.5万吨。已建成规模以上核桃加工企业7户,总产值达3.7亿元。全州特色经济林果产业产值达12.64亿元,比2007年的7.7亿元增长64.16%。二是以野生食用菌、森林蔬菜、森林药材为主的非木质林产业快速发展。楚雄州野生食用菌、森林蔬菜、森林药材、食用野果等非木质林产品资源非常丰富。2008年,全州推广封山保育野生菌158万亩,采集野生食用菌1.2652万吨,产值达7亿元。依托丰富的野生菌资源,全州已建立规模以上野生菌加工、出口企业10多家,总资产1.7亿元。2007年,楚雄州成功举办了第五界世界菌根食用菌大会,南华县被授予"野生菌王国"称号。此外,楚雄州有习惯食用的森林蔬菜近100种,还有大量的杨梅、橄榄等。2008年全州采集森林蔬菜988.2吨、森林药材2114吨、食用野果1478吨。全州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19家,主要驯养梅花鹿、黑熊、野猪、七彩山鸡等。全年非木质林产业产值达10.65亿元,比2007年的5.94亿元增长79.3%。三是以木材采运、人造板、中高档家具制造为主的木材深加工得到恢复发展。2004年后,楚雄州争取实施了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以木材采伐、人造板加工为主的木材林产业开始得到恢复发展。2008年全州共采伐木材近17万立方米,加工人造板4.78万立方米,加工木(竹)制品60多万件。实现木材林产业产值5.4亿元。四是以松香(松节油)、桉叶油、天然香料、生物质能源等为主的林化工产业发展有新突破。楚雄州是云南省的云南松主产区,云南松面积占林分面积的70%以上;现已发展桉树达80多万亩,种植膏桐40万亩。到2008年底,全州有松香加工企业7户,共加工松香、松节油4.57万吨,产值2.91万元,桉叶油加工806吨,产值2478.6万元。除此以外,玫瑰香料、生物柴油等新兴林化产业开始得到发展。2008年,全州实现林产化工产业产值3.86亿元,比2007年的3.6亿元增长7.2%。五是林木种苗花卉产业发展势头较好。楚雄州已建成滇中良繁中心等9个具备一定规模的林木种子生产基地,总面积3.86万亩,已建立固定苗圃75个,面积1493亩。2008年,实现林木种苗花卉产业产值0.86亿元,比2007年的0.34亿元增长152.9%。

     ――促进了林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楚雄州现有一定规模的林业企业45户,资产总额达6.3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上100万元的林业企业34户,资产总规模达6.1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1户。在这些林业企业中,有8户企业被省林业厅认定为林业产业省级龙头企业,得到了国家扶持。全州林产品不断增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品牌创建力度加大,产品知名度及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楚雄州有3户企业的产品体系全部通过ISO质量认证、有11类产品通过HACCP食品安全认证、有11类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有6类产品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有4个林产品获得专利证书,2个获得名牌产品称号,5个评为著名商标,13个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在2007年中国国际林博会上,楚雄州有2个产品获金奖,3个产品获银奖。有2个产品被评为奥运果品。在首届中国核桃大会上评选的全国10个核桃金奖产品中,楚雄州获得了4个,20个银奖产品中,楚雄州获得了5个。

     ――促进了林农增收。林改后,楚雄州林业产业建设明显加快,林业产值明显提高,林农收入明显增加。3年来,仅核桃就新增了139万亩,产值3.7259亿元;有8户林业企业落户楚雄,林业产值连续3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2008年,全州林业总产值达到34.36亿元,比2007年的24.95亿元增加了9.42亿元,增幅为37.7%。全州核桃收入1万元以上的农户达9000多户,收入5万元以上的农户30多户。大姚县三台乡将集体的核桃树明晰到户后,农民切实加强核桃种植管理,核桃产量明显增加,2008年产量达到1875吨,比2007年的1800吨增长了75吨,产值达到4501万元,全乡农民人均核桃现金收入达到3880元。南华县天申堂通过林改,将林子分到户,又集中来管理,推广封山保育野生菌,仅松茸一项,每人每年分得700元,村集体还有13000元的收入。全州除核桃、野生食用菌外,松香松脂、木材加工、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花卉等产业也有了长足发展。通过林改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吸引了社会各界纷纷投资林业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州核桃等优势林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有效途径。林业已经成为彝州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山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温饱靠耕地、致富靠山林"在彝州广大山区已逐步成为现实。

     三、抓机遇促发展,彝州林产业发展又有新目标

     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对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楚雄州结合学习贯穿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提出,将紧紧围绕"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改革目标,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加快绿色经济强州的建设步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进步为支撑,改革创新为动力,资源培育和龙头企业培植为重点,农民增收致富为核心,积极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着力加大"五大林业产业"建设,把林业产业培植成为富民强州的支柱产业。一是培强做大特色经济林产业。重点发展核桃、油茶、油橄榄、板栗、葡萄等特色经济林产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不断提高集约化经营程度和精深加工能力,努力提高特色经济林发展水平。二是科学利用和大力发展非木质林产业。在保护好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重点发展野生及人工食用菌、森林蔬菜、森林药材、食用野果、野生动物驯养、森林旅游等非木质林产业。加快野生食用菌封山保育、科学采集、承包经营等技术和管理措施,力争每年推广10万亩以上。三是加快发展木材及木材深加工产业。认真落实林业分类经营和商品木材采伐政策,加快发展木材原料基地和人造板等木材精深加工产业,综合、高效利用森林资源。四是稳步发展林产化工产业。重点发展松香(松节油)、生物柴油、桉叶油、玫瑰花系列等林产化工产业。五是推进林木种苗和花卉产业。到2012年,全州建成核桃基地400万亩以上,油茶基地10万亩以上,野生菌保育面积200万亩以上。初步把楚雄建成云南省重要的木本油料、野生菌、松香、花卉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全州林业总产值达到 50亿元。


资讯,会议,会展服务

杭迺懿  13481109710 
 




 

     

 
 
Copyright © 2000-2012 Sinoinfo Ecommerc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西华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 桂ICP备15007906号-11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299号
电话:0771-5553301    传真:0771-5553302
网址:www.rosin-china.com    邮箱:rosin@rosi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