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林木种苗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国家重点林木良种生产基地为骨干、非基地生产为补充的林木良种生产体系,以国家宏观调控与省(区)内自主调剂相结合的林木种子供应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国家、集体、个人等多种所有制齐头并进的苗木生产供应体系,以及由4个国家级、29个省级、666个地(县)级种苗检验机构为核心的种苗质量保障体系。
到2009年底,全国经过国家级审(认)定通过的林木良种有266个,经过省级审(认)定通过的林木良种有2200多个,杉木、马尾松、落叶松、油松、湿地松、三倍体毛白杨等一大批优良品种得到广泛应用,并产生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全国年均提供各类林木种子2000多万公斤、苗木约300亿株,其中林木良种200多万公斤、优良穗条15亿根,为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当前,应对生态危机、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课题,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林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肩负的责任越来越重大。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作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我国的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实现这一重要的战略目标,林木种苗工作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林业新形势、新任务对林木种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的林木种苗生产在数量上已经能满足造林需求,但仍然存在着结构性、区域性短缺。有些地方造林成活率低、林地产出率低,原因之一就是种苗的质量不高。我国造林工作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阶段,造林的立地条件越来越差,要保证造林成活率,提高林地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强化林木种苗基础,保障良种壮苗供应。
在“六五”、“七五”计划期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一批种子园,近年来又利用国债资金建立了一批种子基地(良种基地、采种基地)。而这些投资都是一次性的,只能用于基本建设,缺乏基地建成后的抚育管理、子代测定、病虫害防治、去劣疏伐、试验改造、选优嫁接高世代种子园等后续投入机制,因而难以进行遗传改良和升级换代。同时,我国林木良种与普通种子相比是优质而同价,良种生产成本比普通种子高,但从价格上却没法体现出优势,从而使林木良种基地长期处于亏本经营状态,林木良种生产难以持续。
目前,世界上林业发达国家早已应用二代、三代高世代良种,林木良种使用率超过了80%,有的国家超过了90%,做到了颗粒精选。我国到2008年底,林木良种基地供种率和使用率分别为63%和51%,初级良种尚未完全普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大幅提高林木良种使用率和基地供种率,进一步提升造林成活率和森林质量将是今后林木种苗工作的重要目标。为此,必须从体制机制和扶持政策上克服目前林木良种生产与推广应用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张守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