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业蓝皮书》:中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走强
中国首部《产业蓝皮书》暨《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0)》22日在京发布。该《产业蓝皮书》探讨了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变动趋势,指出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一路走强,初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则呈现逐步弱化的趋势。同时,中国正处于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型期,如果应对不当,将面临产业竞争优势断档的风险。
蓝皮书指出,中国正处于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型期,如果应对不当,将面临产业竞争优势断档的风险,一些有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冲击下会失去竞争力,新的具有优势的产业一时难以形成,在竞争优势上形成一个“真空期”。中国的一些地区已经出现这种苗头。如何有效化解这些地区业已显现的竞争优势断档风险,防止由局部断档演化成全局性断档,是中国未来一个时期产业竞争力提升面临的一项最艰巨的任务。
2、财政部专家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
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累计全国财政收入43349.79亿元,同比增长27.6%,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在财政收入中,税收占到了90%左右。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心。对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全面考量财政收入负担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不是财政收入的绝对数,而是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
从总体上看,我国宏观税负低于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IMF出版的《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8)对2007年全部有数据的53个国家的宏观税负进行了计算。这53个国家宏观税负平均为39.9%,其中24个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5.3%,29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5.5%。按这一口径计算,2007年至2009年,我国宏观税负分别为24%、24.7%和25.4%,不仅远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